常言道:安居才能乐业。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但若说起与老百姓关系最紧密、感受最深刻的,莫过于居住条件的改变。回首过去,我家先后经历了四次搬家,不仅彰显着生活幸福感的提升,也见证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改革初期:一家三口,蜗居土房
20世纪80年代初,我出生于陕南商洛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那时,我家住的是一间破破烂烂的土瓦房,面积只有四十多平方米,父亲用木板把房子做了隔断,一进门是厨房,中间是客厅,最里面做卧室。常年的风吹雨淋,墙面的裂缝清晰可见,父亲就用一些废弃的布料和稻草堵塞着。因为房屋地势低,光线很暗,即使白天做饭,母亲也需要开灯。晚上,老鼠在地上、墙垣上跑来跑去,吵得人辗转难眠。遇到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需要动用所有的水盆接水。印象最深的还是冬天上厕所和用水困难,茅草屋厕所四面透风,蹲一会儿简直是受罪。而每天提水不仅路远,还要排很长时间的队,经常有邻里发生争吵和打架。在那个贫瘠的时代,“一穷二白,家徒四壁”是我家的真实写照。
八十年代:妹妹出生,借钱盖房
1988年,我上小学了,这一年妹妹也出生了,人口的增加,让原本狭小的家显得更加拥挤不堪。看着襁褓中脸色冻得通红的妹妹,父亲一咬牙,倾其所有,并借遍了亲朋好友,把原有的土瓦房推倒,把地基垫高,在原址上扩盖了几间红砖房。这是父母结婚后,我们第一次搬家,全家人欢天喜地,激动不已。房子明亮温暖,墙壁洁白如雪,两个卧室虽然不大,但足够一家人居住了。父亲心疼坐月子的母亲,还特意在院子里盖了带门的厕所,给家里接了自来水管。从此,全家人再也不用为如厕难和提水远的事情发愁了,父亲也不用一到雷雨天就冒着危险上房查漏补漏,母亲再也不用白天做饭都要开灯,我也不用害怕老鼠乱窜的烦恼。我们家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和提高。
九十年代:白手起家,两层楼房
1998年,我上中学,妹妹也渐渐长大了,我们都需要有一个独立生活、学习的空间,家里的两个卧室就显得捉襟见肘。幸好,有头脑的父亲抓住了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好时机,承包了村后山的水库养鱼,而且率先在村子里开了第一家小商店,不仅偿还了之前的外债,还攒了几万元钱,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元户”。和母亲商量后,父亲盖了村里的第一栋两层楼房。搬家那天,前来帮忙的亲戚乡邻们都啧啧称赞,言语中满是羡慕之情。新房有大大的客厅,定制的沙发,再也不愁来了客人没地方坐。房间安装了铝合金窗户,密闭性和隔音效果好多了。最让人惊喜的是,父亲还在卫生间安装了洗浴设备。这次搬家是“质”的提升,我们在父母自力更生的努力下,过上了崭新的生活。
零零年代:父母扶持,城里买房
大学毕业后,我留在城里工作。一年后,我和相恋四年的大学女友佳佳领了结婚证。知道我刚工作没多少钱,佳佳没要求我买房,岳父岳母也没向我要一分彩礼。但父亲却坚决不同意:“将心比心,人家含辛茹苦地把闺女抚养大嫁到咱家,我们不能委屈了她。房,必须买!”说完,塞给我一叠钱。我赶紧拒绝:“爸,这是你和我妈的养老钱,我不能要!”父亲说:“我们还年轻,能挣钱,而且手头也攒了一些积蓄。这几年国家政策好,不仅取消了农业税,还发放粮食直补,其实农村不比城里差。”在父亲的坚持下,我红着眼接过了钱。2008年,在家人的扶持下,我按揭买了一套两室两厅的商品房。房子不大,但地理位置优越,公交、铁线纵横交错,上下班十分便利。搬家那天,母亲送来一份精致的贺礼——她亲自绣的“家和万事兴”十字绣,告诫我们:努力奋斗,立家立业!
一0年代:城里养老,幸福洋房
2018年,我家迎来了第四次搬家。因为双方父母的年龄大了,我和妻子想把他们接到城里来养老。其实这个想法前几年就有了,但时机还不成熟。近两年,随着我工作表现优秀,先后在单位升职加薪;妻子也如愿以偿,辞职开了自己的服装工作室,开始接单盈利。我们卖掉了之前的小户型,加上自己这些年的收入,重新买了一套四室两厅两卫一百六十平方米的花园洋房。新房南北通透,宽敞舒适,装修时,我把门窗、地板、家具都用上了环保的新式材料。小区环境安静优雅,健身器材完善,方便父母锻炼身体。周边幼儿园、小学、超市等配套齐全,孩子将来的教育也不用愁。父亲和岳父激动地感慨道:“当了一辈子农民,没想到临老了,不仅能领到养老金,而且也赶时髦做了一回城里人,这都要感谢党中央的好政策啊!”
近四十年来我家所经历的“四次搬迁”,看似普通,从实质上讲,却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国力得到极大加强,民生得到根本改善的最生动体现。诚如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国庆晚会上,成龙和谭晶在《国家》中唱的那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每个“小家”的幸福,都离不开国家这个“大家”的强大。
做为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和享受者,我们要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建设好祖国这个“大家”多做贡献,助力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