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读书意义,很多古人说得透澈亮堂,西汉刘向的论述尤为经典,切中要点,“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无论是人类历史发展,还是一个人的成长,其实都是去“愚”化的过程,都离不开读书。任何一个时代和阶段,读书都具有“医愚”的功能。
今天的时代与刘向那时已完全不一样,然而,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愚”,有些是人们一直在寻求解决却未解决的问题,还有一些是今天的时代才涌现出来的,具有“时代特征”。“戾气”,就是现代社会转型中典型的“愚”。有些公职人员有“戾”,无视法律、公权私用、藐视职责;有些个别民众的“戾”,无视社会规则和法律。比如前不久传得沸沸扬扬的几起动车霸座事件,比如暑期多起擅自闯入独特自然保护区域事件,践踏破坏,拍摄视频,网上炫耀;有的是富裕或权贵阶层的“戾”,自恃财大气粗,恃强凌弱、炫富欺贫。
“戾气”问题的成因极其复杂,不是一言两语能说得清的,不过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人阅读太少。当前中国的社会阅读有了很大的改观,但还是不令人乐观,人均阅读量还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阅读还没有成为国民爱好,人们对于阅读的嗜好远没有像加拿大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所说的“阅读,几乎就如同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
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在其文章《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中写道:“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电子书。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早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静地阅读或工作。中国乘客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购物,要么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因此她下了这样的一个结论:“现在的中国人似乎都无法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或许有些夸张、偏颇,但这确是当今很多中国人的阅读现状。
社会学家滕尼斯在面对工业化社会的来临时,曾忧心于人类社会的未来:“即在工业社会,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人们之间机械地组合在一起;过去人们长期相处所形成的家族、村落等共同体消失了,公共规则亦随之远去,社会如何可能?”工业化时代如此,信息化时代和现代城市生活呢?这样的担心正在加剧,原因在于信息化和城镇化将人与人的空间隔离得更远,人们连机械地组合在一起的空间也日益稀缺,更不要说共同体了。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媒介是阅读,超越时空的藩篱,突破孤岛的现象,将人类的文明和价值观传递给每个人。
一般来讲,世界上美好的文字都蕴藏着积极向上的元素,如善良、正直、宽容、勇敢、坚强……即使是人的劣性,也是以批判的形式出现。阅读最大的功能是培育德行,就是美德。具有德行的人,常常具有敬畏感,敬畏天命,敬畏规则,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法律……他们断然不会将一己之欲,超越在公序良俗之上,凌驾在法律制度之上。
这种养成有时是天生的,但是很大程度是依靠外界的约束和培养,如信仰、家庭、榜样等,无疑阅读是很重要的途径。伊塔洛·卡尔维诺,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关于阅读对德行作用给出了这样的解释:这种青少年的阅读,可能(也许同时)具有形成性格的实际作用,原因是它赋予我们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提供处理这些经验的手段,比较的措辞,把这些经验加以归类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美的范式:这一切都继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哪怕我们已差不多忘记或完全忘记我们年轻时所读的那本书。
或许梭罗的话更为直接:“一本真正的好书教给我的远不止阅读它,我必须将它放在一边,然后按照它来生活。我始于阅读,终于行动。”这或许就是阅读的价值和本质。当我们在书中经常遇到善良的人,我们就会慢慢成为善良的人;当我们在书中常常遇到正直的人,我们也就变成了正直的人。我们的阅读是为了塑造自我的世界和行为方式。爱读书的人自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气,当然不是“戾气”,而是底气、和气、锐气、才气、志气……(作者系上海市三林东校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