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记者(孟令豹)党的十九大开幕式的直播用时3个半小时,比周晔手语翻译十八大报告的2小时10分钟多了一个多小时,创下了国内媒体直播手语翻译时间的最长纪录。
我们与周晔校长的访谈约定在周一的下午。这是北京深秋的午后,暖意洋洋,天朗气清。北京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这座毗邻地坛的“特殊”学校让记者对这次访谈充满期待,脑海中不时回响起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对四季的比喻、对命运的抗争。
透过教室的小窗映入视线的都是无声的语言,静谧的校园充满学习的底蕴与奋进的气息。
校园的秋天,枫林尽染,天高云淡,这应是郁达夫“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的秋。这秋天的校园俨然一个五颜六色的童话王国,温馨而融洽。走廊里挂满了特殊小朋友的画作,透过简笔勾勒散发的另一个世界的思想维度给人深深的震撼,我的眼前出现的分明就是梵高、毕加索深邃的眼神,以及吴冠中笔下甪直古镇的水墨画。
周晔校长银铃般嗓音一下子把我思绪拉进了现实,这位因为党的十九大报告做了三个半小时的手语翻译而被全国人民知晓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举止优雅,平易近人。她的精神饱满,温婉有礼,一下子活跃了访谈的氛围,感染了大家的情绪;她的真实、坦诚,让这番访谈弥漫着温暖的感觉。
指尖语言 润物无声
三个半小时,柔美的双手时而一手按着另一手握着的拳头,时而双手支撑摆成“人”字形状,时而在胸前划出优美弧线……周晔的双手间不停变换的动作超过25000个,不经意间创下了国内媒体直播手语翻译时间最长的纪录。
周晔在电视直播屏幕左下角,紧跟习近平同志报告的语速,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内容即时传递给听障人士。这个面积只占屏幕约二十分之一的直播小窗口是我国2780万听障人群和有声世界沟通的窗口,是让他们倍感尊重与平等的窗口。诚如周晔所言,“这份巨大的荣誉让我充满兴奋感,我也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更让我兴奋的是国家考虑到了让听障人士第一时间听到党的十九大的声音。”
一块面包,一个鸡蛋。这是周晔10月18日全部的早餐。周晔不敢吃其他的食物,不敢喝太多的水,因为17日在中央电视台进行手语试机调试时,工作人员告诉她直播时间要3个小时左右,中途不可以换人。对于从事翻译直播工作20多年,但直播过程从未超过2个小时的周晔来说,这次翻译工作是脑力与体力的双重考验, 不仅要一字不差地进行手语翻译,还要始终保持挺拔的姿势与自然的表情。
周晔明白,手语翻译本来就要求全神贯注,必须准确、全面、准确地用手语传达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才能让听障人士第一时间“听”到党的声音;而且, 顺利完成这份“大体量”的工作除了经验与临场应变,还需要强大意志力的支撑。
10月17日下午4点得到确切消息的周晔没有最新报告的内容,她让同事打印了党的十八大报告,然后对着文字练习手语动作。18日8点零5分,周晔第一次看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文稿的部分内容,此时距离进入直播间仅剩40多分钟。留给她的时间最多只能看五分之一的内容,剩下的部分全靠现场“同声传译”。直播间没有文字稿件,没有提词器,只有一台放映大会场面的电视,周晔只能一边听着总书记的讲话,一边“同步翻译”。她同时还要跟读,因为一部分听障人士需要借助“唇读”来理解语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总共68页,3万余字,浓缩了5年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与启示,描绘了从现在到2020年乃至本世纪中叶的宏伟蓝图。报告中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引发强烈反响。新词汇对此次翻译工作提出了考验。手语不是机械式的逐字翻译,要对原文进行组合、调整,再转换成听障人士看得懂的“语言”。周晔整个过程完美地诠释了“人到位、心到位、情到位、功夫下到位,并且追求工作成效的显著”的目标追求。
譬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周晔巧妙地用“手拉手”的动作完美诠释了“团结”;对“一带一路”进行拆成字来翻译,避免翻译成“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而漏掉后面的内容;用食指放于太阳穴与严肃的表情(意为“绞尽脑汁地想”)来表示“困难艰苦”中的“难”,用手放于心口位置(意为“难受”)来表示“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的“难”;面对手语字典中没有的“物流”,周晔为了避免直译让人误解为“物体漂流”,而将其翻译成“物品的运输、流通过程”,等等。
在直播盛会实况的镜头里,周晔气质优雅,坐姿笔挺,与大会的庄严肃穆交相辉映。她笔直端坐在一把没有靠背的椅子上,用又长又细的双手,温柔流畅地比画手语。用心底源源不断迸发的坚强毅力,驱动着自己心神专注地投入翻译过程,及时准确、完整全面地向听障人士呈现十九大报告的内容。周晔坦言:“将近三个小时三十分钟,整个过程可以说是既兴奋又紧张,内容不断地更新,人要始终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聚精会神于手语直播,不能有一点懈怠。这更像是一次对意志品质的考验,一次意义非凡、终生难忘的经历。”
周晔对因手语翻译党的十九大报告而走红颇感意外,笑言“谢谢大家对我工作的理解与尊重”,但大家都知道这都是顺理成章的。1995年,周晔的身影就经常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每天直播的一档栏目里,至今,她在央视做手语直播已有20多年。2012年3月,全国两会时,中央电视台引入手语直播,周晔成手语直播翻译;11月,她担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手语直播翻译。周晔的面孔一次次出现在重量级会议、活动的直播现场,成为大众熟知与喜爱的手语翻译。
我对教育的爱源于他们对我的爱
在周晔心里,特教老师犹如一座桥梁,扮演着“传播者”的角色。这些老师让特教学校的孩子有了立足社会的自尊,也让社会看到了这些孩子的努力、进步、成功。“特教学校的孩子非常依赖特教老师,就是因为特教老师会手语,可以与他们进行沟通,进行深层次交流。这些孩子遇到诸如青春期的问题、与人相处的问题时,第一时间求助的就是老师。手语中的‘老师’便是竖起大拇指放于胸前,意为‘您在我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周晔说, “正是这些孩子对我浓烈的依赖与爱,让我对特教充满热爱,与特教师生难舍难分。”
1983年10月,周晔在父亲的陪同下踏进了位于东城区东四九条的北京市第一聋人学校。周晔由此与特殊教育结下不解之缘,与特教学校师生结下了深厚感情,为一生的事业奠定了基础。30多年来,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做校长,周晔勤勤恳恳,大胆探索,奋力拼搏,勇于创新,不断完善教育方式与理念,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专研手语。周晔用“零基础”来形容她刚接触特教工作时的状态。手语是一套与听障人士沟通所使用的特殊语言,是为他们打开有声世界大门的钥匙。为融入特教,为听障孩子塑造精彩人生,周晔开始学习手语。
熟练掌握手语翻译绝非朝夕之功。在那个连专业手语教科书都没有的年代,她虚心向师生学习,学习用手语表达“a、o、e”等字母,在家每天用手语翻译电视与报纸上的新闻,开会时在台下手语翻译领导的讲话;她每天对着镜子仔细观察口型与舌头位置在发音时的变化,从元音到声母,一个个、一遍遍地教孩子拼读。日积月聚,功夫不负有心人,周晔不仅拥有了每个关节都能灵活而优雅地做手语动作的双手,而且收获了不可胜数的感动与温暖。那些“师生心灵之间、生命之间的交流”瞬间是记忆里溢艳的花朵,五彩缤纷。孩子们追着老师打手语、鞠躬问好,单纯如一;那些围在校医室守候周晔的小脑袋上上下下,眼神温情脉脉;三个听障孩子获得了北京市航模比赛二等奖后,喜悦之情写满脸上……这些孩子的心灵幼小而懂事,使得周晔再也割舍不掉对特教的这份情感,让她下定决定去守护、爱护这个群体。
踏实教学。任何人的学习都要经过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的过程。周晔指出,特教学校的孩子只不过是学习的过程艰难一些,但特教就是要给他们自尊与自信,给他们一个体验过程、一个积累的过程。
在教学中,特教教师一般要借助实体物体,口手并用,唇语让孩子看口型,配合手势与文字,结合四个方面让孩子明白相关概念。为了使教学内容能启迪孩子们的思想,并实现师生情感与心灵的交流,周晔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带着孩子进行室外教学。但带着孩子在公园、动物园进行手语教学的周晔,经常被人围观议论“是不是聋哑人”,这也曾让她感觉到不适,但父亲“做自己的事情,要对得住这群孩子”的教诲激励着周晔一往无前。
从事特教30余年,周晔深知让听障孩子学会发音是极为困难的。这些孩子听不到,不知怎么发出语音,领悟能力不强、自卑、与外届接触少等因素加大了教学难度。为了让孩子正确发出“妈妈”的音、理解“妈妈”的概念,周晔拿着每个孩子母亲的照片进行教学。为了让只能模糊发出“爸爸”“妈妈”等几个词语的孩子学会属于舌根音的“哥”字,周晔用压舌板按住她的舌头往后推,抬高舌根促进发音,让她触摸自己的喉咙感受发声位置,这样的操作反复练习了整整20天才让这个孩子掌握“哥”字的发音。
寒来暑往,看着这些孩子从不会说话到会“说话”,慢慢长大、上学、组建家庭、哺育后代,自食其力,演绎着平凡、不平凡的故事,包括周晔在内的特教老师们无不感到震撼、感动与欣慰……
2002年7月,北京市第一聋人学校和东城区培智中心学校合并成立了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周晔的身份从教师转变成管理者,学校的教学对象也由单纯的听障孩子变为包括听障孩子、智障孩子、自闭症儿童在内的群体。2014年至今,周晔任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
如今,这所学校在周晔校长带领下,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现已发展为具有158名学生、23个教学班、83名教职员工的十二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周晔在给孩子们的寄语中写道:“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好比姹紫嫣红中迟开的花朵。命运的馈赠有先有后,尊重每一朵花的时令,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差异。用爱与阳光静候花期,静观花开;追求完美的绽放,为生命礼赞。”
有爱无碍 一生挚爱
身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这些特殊的孩子的成长是周晔心中最惦记的事情。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部分提到的两个“公平”让周晔感触颇深。她说,“推进教育公平”是政府层面保障每个孩子受教育的权利,而“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则是对学校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提出的要求。
作为十七大代表,十八大、十九大手语翻译,周晔以不同身份参与了三次党代会,她敏锐地注意到报告中对特殊教育表述的变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十八大报告表述为“支持特殊教育”,而十九大报告“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的提法让她无比激动,深受鼓舞。
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基。周晔深知,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思想、校园文化影响着学校的长足发展,鼓舞着教育者无私地奉献聪明与才智。为此,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探索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改革之路,提出了“为残障学生一生成长和生活奠基”的办学宗旨与“有爱无碍、教育康复、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有爱无碍”的“爱”是人间大爱,是特教老师对残障孩子心存真爱,在情感上、思想上把对孩子的关爱与培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无碍”是学校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完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水平,完善教学设施,使对残障孩子的教育内容实施无障碍,孩子享受教育权益无障碍,最终实现孩子融入社会生活无障碍。
在周晔的带领下,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近年逐步形成了以九年义务教育为中心,以学前康复、职业高中为纵向延伸,随班就读、社区指导为横向延展的“十”字形办学格局,将学校单一的教育功能拓展为教育、康复、培训和服务,为更多有特殊需要的家庭提供特殊教育支持。学校积极开展合作,利用各方面的社会资源,提高办学品质;发挥辐射作用,加强随班就读指导力度,走进家庭与社区,开展康复指导工作。
周晔脑海中“办好特殊教育”的理想是,用校长的人格魅力、教师的睿智、医生的技艺、母亲的情感为残障人士撑起一片爱的绿荫;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会规划生活、适应生活、有生活能力的人。“在这片特殊的园地,爱是尊重,爱是平等,爱是无私,爱是永不放弃。”她说,“我希望每个残障儿童都有一个适合他的教育环境,有全面的、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和目标。学校是他们生活的家园、康复的田园、学习的校园、成长的乐园。要让学生在学习、康复、生活中感到温馨与幸福,让老师能够感受到工作的价值,让家长放心、安心。”
在周晔看来,学校有家的温暖、舒心的感觉,孩子才能愿意到学校进行学习。为此,周晔提出了特教学校的“四园”办学目标,即让学校成为“生活的家园”“康复的乐园”“学习的校园”“成长的乐园”。在教室设计上突出舒心的主题,设立了上课、吃饭、休闲、玩耍等区域,4-5个孩子拥有50多平方米的教室,给予残障孩子家庭般的关怀与温暖。
谈及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时,周晔指出,教师不仅要看到孩子成长带来的快乐,也要看到孩子“犯错”带来的快乐;孩子犯错误正说明他在成长、在思考、在努力,这符合成长的规律,也是教育活动的极佳机会。在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有一个“做最美教师”工程,周校长为老师们提出了三个“美”的维度的发展方向。第一,“美”要有高度,即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真正发自内心地爱孩子;第二,“美”要有厚度,教师要足够的专业知识基础,应对学生残障带给学校教育的挑战;第三,“美”要有风度,特教老师要有健康的心灵与“强健的体魄”。周晔说,“特教老师比一般的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幸福感,因为我们对成绩期望底数‘低’,洋溢喜悦笑容是平常事。但长期‘雷同重复’的教学环境对教师心理是一种极大的考验,这一方面需要特教老师学会自我调节,另一方面要借助学校开展的心理辅导活动。”特教老师还需要强健体魄与韧劲,因为教学中常会与孩子“较劲”,学校为此定期为老师开展体育锻炼活动。
在周晔的眼里,课程是实施教育理念的载体。为此,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在开设国家级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特点、学生发展和学校特色开设了软陶、思维训练、高尔夫、音乐治疗等艺术、数学、体育、康复等校本课程;针对全体智障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根据学生的特殊需求,结合家长的意愿,共开设了脑瘫儿童训练、感觉统合训练、言语矫治和音乐治疗等多个康复训练项目,通过评估、分析数据、家长沟通制定个别教育计划,对学生开展一对一的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譬如,智障教育课程的核心是课程生活化,在有限学年里让孩子学会更好的生活。该课程没有固定教程,特教教师自主编写的所有课程主题、单元。名为“一日生活”的课程就几乎涉及智障孩子饮食起居、衣食住行等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家庭教育诚然也被纳入了其间。
融合教育。把特教发展时刻放置心间的周晔明白,“融合教育”作为全新特殊教育理论,越来越受到特殊教育的青睐。“融合教育”强调为身心障碍儿童提供正常化的教育环境,在普通班中提供特殊教育内容和相关服务措施,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融合。
周晔说:“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北京市第一聋人学校从就开始进行融合教育的探索,学校与东城区西总布小学开展融合教育,特教老师到西总布小学进行教学指导,对老师、家长进行培训,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参与孩子训练过程。对于融合教育培养下的学生,特教老师定期跟进,与学生不同学段的老师、工作单位与同事等进行沟通与服务,确保学生顺利融入社会。”
2015年底,东城区特殊教育中心成立,负责东城区的融合教育与特殊学校的业务工作,周晔担任该中心的主任。回首30多年的特教经历,她深有感触地说:“融合教育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与人文教育的理念,落实了教育公平的方针,越来越多的有特教需求的孩子进入普通学校进行学习与生活。”
周晔指出,北京市特殊教育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普通学校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辅助的新格局。普通学校建立资源教室,把特教培养纳入教师多元化培训等,逐步成为特殊教育开展的主体,这是特教发展的大趋势,也是缩小残障孩子与普通孩子之间差距的必然选择。为更好地推进融合教育的发展,融合教育相关理念需不断完善,教育教育水平与师资水平需不断提升,适合残障孩子的教育环境、全面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全社会的支撑与努力。
近年,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在周晔校长的倡导下,学校提出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技术创新的“三新式”为师准则,号召老师用温暖慈祥的母爱、高尚睿智的师爱和康复身心的医生之爱,为残障学生扬起希望之帆。学校稳步提升“有爱无碍”文化品质,在坚持“以生为本,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办学规律,提高教育康复质量”的实践中不断前行,不断向“生活品质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特教学校迈进。
没有坚守不可能沉下心来把事情做完美。采访临近尾声时,回忆这段与特教学校师生的不解之缘,周晔深情地说:“那是一个面临事业方向抉择的夜晚,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特教学校、离开这些可爱的师生,为我从事了几十年的特教事业画上句号,这样的场景让我的内心泛起难以名状的心痛之感,犹如从身上割裂下一部分……”周晔再没能抑制住情感泪水。
在周晔眼里,因手语翻译党的十九大报告而成为新晋“网红”是偶然的,她希望借此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关心、关爱特殊教育,同时也默默地为自己特教之路描绘了新的方向。“特教成就了我,献花与掌声最应归属于特教学校及师生,属于我的应是思索与进取。”周晔说。
原文刊登:《教育家》总104期——封面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