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按照“两联一包”安排,陕科大定点帮扶铜川市印台区王石凹村,目前累计稳定脱贫148人,贫困发生率由41.6%降到16.2%,初步走出了一条帮扶有效、互促共赢的高校定点扶贫新路子。
王石凹村电子商务服务站
贫困村发展与区域发展充分对接。扶贫要精准,首先是规划要科学。陕科大把贫困村脱贫产业发展放在区域整体发展中去谋划,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中来布局,立足“药王故里、养生铜川”区域经济发展定位,明确发展以中药材种植、特色生态养殖为特色的脱贫主导产业,引导王石凹村主动融入铜川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扶贫产业与市场需求充分对接。在充分掌握自然条件、群众作务传统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陕科大把花椒、连翘等种植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先进引领,基地示范,先后建立占地50亩的王石凹村中药材栽植基地、占地20亩的花椒种植示范园,带动发展花椒260余亩、连翘500亩、国槐等苗圃115亩,让贫困群众从原来以玉米、小麦为主的传统种植转向以中草药、干杂果等为特色的经济作物种植。发挥土地面积大、草木丰茂等优势,学校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养殖产业;根据山峁梁多地貌特征,积极盘活煤矿采空区撂荒地,大力发展农光互补产业,流转土地600余亩,群众年均增收20余万元。
贫困户肉羊养殖
分散经营与规模发展充分对接。陕科大在利益联结机制上着力下功夫,采用资金扶持、技术支持、兜底包销等方式,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种养殖大户4户。学校先后投入11万元作为贫困户入股资金,聘请专家提供种养殖技术支持150人次,并设立校园农副产品帮扶销售点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探索形成了“合作社+理事会+农户+学校”的合作社经营模式,由理事会负责运营、农户全程参与、学校全面扶持,通过村民入股分红、参与劳动、捆绑发展等方式,将贫困群众像编辫子一样组织到产业链中。特别是结合村子坡多林多的实际情况,把分散经营的散养鸡与合作社发展统筹起来,建成了梦园散养鸡合作社,带动贫困户75户,户均分红达到了800元以上,24户83人实现了稳定脱贫。
梦园散养鸡合作社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对接。陕科大多方争取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500万元,修建硬化水泥路8.25公里,新建排水沟5500余米,铺设饮用水管道1300米,不仅将村庄接入了主干公路,而且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通电、通自来水。大力实施村庄美化、亮化、绿化、净化工程,修建花墙500米,绿化硬化面积2000平方米,绘制了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倡导文明新风的45幅文化墙800平方米;出资12万元安装路灯49盏,村民告别了漆黑的回家路;植树绿化2500株。经过三年发展,群众普遍认为“村里两三年的变化,超过了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 。
村内道路硬化前后变化
党员教育基地前后变化
合力苦帮与群众大干充分对接。学校党委与印台区委共同建立党员教育示范基地,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调动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基地自建成以来,学校及印台区相关单位多次组织党员干部来村开展党员教育和主题党日活动、动员群众依靠勤劳双手脱贫致富。先后组织专家教授开展连翘种植,肉羊肉牛养殖,扎染、堆肥等多种形式的特色扶贫培训6期,组织群众赴富平等地考察学习花椒等经济作物种植管理,累计培训农民500余人次,贫困群众在培训学习中不仅掌握了技术技能,而且增强了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自发众筹资金发展食用葱种植、加入农业合作社、抢种时令经济作物等在群众中蔚然成风,脱贫致富的热潮甚至吸引了不少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给寂静的小山村增添了无限活力。
文化广场前后变化
倡导文明新风文化墙
高校智力优势与区域脱贫充分对接。围绕当好“智囊团”,陕科大先后编制了印台区脱贫规划及金锁西片、铜罕沿线片区脱贫攻坚规划,并在地方特色中药材种植、矿区生态修复、古镇民居保护等方面积极献智献力。围绕发挥科研教学优势,先后为当地企业开发新产品30多种,一批传统企业实现了转型发展、跟上了时代潮流。在对印台区的定点扶贫中,学校努力把定点扶贫的过程变成高校教学科研与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变成高校服务贫困群众、服务贫困地方发展的过程。在校区帮扶合作中,学校与印台区先后对接帮扶项目50余人次,对接确定项目58个、全面完成51个,特别是围绕产学研融合,深度挖掘地方特色制瓷文化,与印台区陈炉紫砂厂及多家陶瓷企业建立“陶瓷紫砂工业一体化示范基地”,合作开发日用瓷器产品,牵头联合陶瓷企业获批国家艺术基金,全面打响“耀瓷”品牌,预计带动销售1000万元以上。
责任编辑: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