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商南县被确定为长安大学的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县; 2017年5月陕西省将长安大学纳入“双百工程”高校,结对帮扶佳县;2018年,长安大学纳入商南县“双百工程”联帮联扶高校。在脱贫攻坚中,长安大学重点着力产业和教育扶贫,在物质和精神层面探索贫困地区振兴路径。
党委书记杜向民考察调研学校为青山镇花园村援建便民广场项目
校长陈峰走访调研青山镇花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香菇产业种植情况
创新产业扶贫,振兴贫困地区
“产业扶贫是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和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事关脱贫攻坚全局和脱贫成效的稳定和持续。我们结合校地实际,创新产业扶贫,助力帮扶的贫困县产业升级换代,并将贫困户纳入产业链中来,形成脱贫致富长效机制。”长安大学副校长朱杰君说。
构建“党建+脱贫”产业扶贫新模式,提升脱贫内生动力。2017年,长安大学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从本级留存的补缴党费中列支150万元资金,作为专项扶贫资金,支持商南产业扶贫项目发展。利用学校党费扶贫资金,协同商南县脱贫攻坚龙头企业神州实业有限公司,按照“融入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思路,采取“高校+政府+企业+基地+贫困户”的产业脱贫模式,规划建设标准化猕猴桃基地800亩。目前已建立店子沟猕猴桃基地500亩,吸纳贫困户25户,带动贫困户达126户。基地建成后预计年收入500万元,可带动160户贫困户612人通过土地流转、生产种植、基地务工和运输销售等方式脱贫致富。
长安大学构建“党建+产业”扶贫模式
商南县扶贫局在全县贫困村中选择75个无产业、无劳动的贫困户,将15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作为贫困户入企股金,年终分红不低于5%,同时对有意愿到企业就业的贫困户采取优先安排的原则,按月发放工资,拓宽贫困生的增收渠道。另外,企业在年终拿出20万元对贫困户实现以奖代补的形式转移支付长安大学专项扶贫资金,以高于市场价3~5%的价格收购贫困户的农产品,同时免费向贫困户提供技术培训等,确保企业所需农产品保质保量供应。在项目实施中,建立项目资金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做好扶贫帮扶台账,切实保障党建扶贫资金用于贫困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达到扶贫帮扶效果。
建立稳定消费市场,拉动产业持续发展。消费扶贫是实现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升级的主要链条。据长安大学后勤党委副书记黄飞介绍,结合商南县调研和校园消费实际,学校搭建了教职工福利、生活和校园餐饮三个消费扶贫平台,2017年9月,学校教职工福利实物采购项目采购商南县当地生产的花面香菇、黑香菇、木耳等农产品2.4万斤,价值186万元,惠及贫困户116户。2018年4月,学校与商南县恒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签订了200万农产品销售意向协议。2018年6月,采购香菇、木耳等农产品2.5万斤,价值162万元,惠及贫困户121户。与此同时,学校正进一步抓紧推进食堂物资采购签约、引进地方特色餐饮窗口等工作,以校园消费建立起稳定的销售市场。
“长安大学种种消费扶贫举措,使得我们在校园内不但形成了稳定的营销市场,而且规范了产品服务,提升了农产品的价值,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我们借力长安大学这个根据地,不断拓宽销售市场,解决了我们产业发展的销售瓶颈问题。”商南县扶贫开发公司在长安大学教职工服务中心负责运营商南县特产专柜的宋磊说到此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目前,公司和40多家合作社合作,带动了1000多户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
结合产业作培训,提高产业发展驾驭力。有了消费平台,产品生产就成为关键。为了打好产品质量牌,提高贫困户生产技能,学校先后投入资金和师资,在商南县开展了电子商务技能、中药材等系列农村实用技能培训班。2017年年底,在商南县职教中心还建设了农民培训基地,已经开办了两期培训。2018年4月10日,学校在青山镇花园村组织开展了法制教育宣传讲座,增强了群众合法经营意识。
在培训中,以方便学员为出发点,还把课堂从教室搬到田间地头,注重实践操作,采取讲座、实践、观摩、研讨等方式开展培训,让广大农民朋友带着问题来,解决问题走,通过技术改善产品生产,推进产业升级。
长安大学商南县农民培训基地成立授牌仪式
借力学科优势,振兴区域经济。结合商南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学科优势,长安大学大幅减免设计费为商南县青山镇花园村作了振兴发展规划,规划以文化与旅游融合、农业与旅游融合为突破,形成文化、旅游、休闲、养生“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为花园村生态养生基地的打造做好了指南。学校充分发挥在交通运输、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等工程技术优势,在商南县设立工程技术咨询工作站,在“四好农村路”建设、交通道路规划、移民搬迁规划、城乡规划、产业规划等方面提供工程技术咨询决策服务。
学校在商南县青山镇开展乡村振兴规划
规划图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长安大学坚持通过组建以“研究生支教团”为先锋、“教授励志报告团”和“附中名师助教团”为牵引的教育扶贫工作梯队,依托第一课堂讲台、第二课堂舞台、精准资助平台“三台联动”模式,开展“启智、扶志、弘德”系列教育扶贫工作,扶贫扶智又扶志。
夯实第一课堂讲台,助力当地基础教育事业
“研究生支教团”充实基础教育师资。长安大学累计已选派5批34名优秀毕业生在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的商南县试马镇中心小学、富水小学、富水中学等农村中小学开展支教服务。支教团成员全部担任班主任、生活老师等学生管理职务,人均承担5个班以上的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教学任务,平均每周课时在15学时以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先后获得“教学质量提升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等教育教学荣誉60余项,累计完成超过23000个课时教学任务,教学时长近17000个小时,覆盖超过10000名山区学子。
“附中名师助教团”提升基层教师教学能力。附属学校与商南县鹿城中学签订帮扶协议,建成结对关系。组织知名专任教师成立“附中名师助教团”,加强教学、学生互动和管理人员的交流。
“教授励志报告团”帮助学生早立志立长志。学校每年定期组织教授励志报告团,在商南县基层学校开展学业、励志讲座,先后组织10名教授先后在商南中学、鹿城中学等学校举办了励志成才报告会和学业指导讲座。教授励志报告团以教师的亲身经历为贫困地区学生树立了鲜活的榜样,深受商南县师生的欢迎。
捐赠教学设备改善偏远山区基础教育条件。学校先后为魏家台乡寇家村小学、十里坪镇黑沟小学、碾子坪教学点等学校捐赠电脑四十余台及十余万元的办公桌椅、图书、文体用品等。基层教学点条件改善计划已列入学校教育扶贫的重要工作计划,该项工作会持续稳定开展。
长安大学援建商南县鹿城中学心理素质发展中心
搭好第二课堂舞台,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
商南县试马镇中心小学程奕伟独立完成第三届全国中小学微电影大赛获奖作品“让孤独的心不再孤单”,留坝县火烧店镇中心小学的“足球小将”王雨欣被选为全省少先队员代表向陕西省第七次少代会献词。这样的例子,在长安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精心搭建第二课程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工作中还有不少。
针对山区学校素质教育薄弱问题,长安大学依托研究生支教团搭建第二课堂舞台,精心设计爱心助学“温暖课堂”、实践教学“兴趣课堂”、人生引航“梦想课堂”的“三课堂”教育实践活动,为山区学生健康发展加了一份力量。
结合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多、学生活动资源匮乏等情况,学校主动对接服务地相关部门,在试马镇中心小学、富水小学、富水中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七彩小屋”、“长大爱心书屋”等第二课堂活动阵地。面对素质教育专业教师缺乏问题,研究生支教团联合服务地团县委、志愿者协会建立“团干部+社工+志愿者”工作团队,包含幼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爱心人士超过200人。定期举行“五点半课堂”、“动感周末”等教育实践活动,为服务学校的留守儿童提供每月12小时的关爱陪伴。
建好第三课堂资助平台,倾力帮扶山区贫困学子
长安大学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凝聚多元社会力量,先后组织开展了“来自世界的善意” 公益活动、“捐出一本书,传递一片爱,成就一个梦”的班级图书角筹建活动等公益活动,联合公益伙伴石狮市志愿者联合会、陕西都市广播等奉献爱心。2013年以来,累计捐赠文具、棉衣、图书等物资及资金折合30余万元,资助学生1180余人次。
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长安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还悉心走访留守儿童,累计家访423次,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365名,开展心理辅导、谈心谈话、学业辅导等工作。如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屈秦州、王子健在走访过程中得知一学生身患极重再生障碍性贫血后,联系爱心人士募集善款1万余元垫付了前期医疗费用。
责任编辑: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