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一位母亲让考生擦地的视频走红网络,不论是“从熊猫变成流浪猫”的调侃,还是“从珍稀动物变成野生动物”的自嘲,“爸妈已经忍你很久了”都是考生必须直面的现实。考前万千宠爱于一身,考后无人关心遭嫌弃,面对高考前后的待遇落差,不少学生吐槽“扎心了”!
其实,“失落”并不是“后高考时代”考生的唯一标签,从极度忙碌的“加速冲刺”切换到过度悠闲的“空挡模式”,不少考生感叹简直“梦一样的感觉”,甚至患上“空虚寂寞冷综合症”。有的习惯于“两耳不闻窗外事”,面对“最长暑假”茫然失措、无所事事;有的终于逃脱题海、逃离“苦海”,在电子游戏中放松心情、放飞自我;还有的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不时碰壁、不能更“囧”。需知,人生无处不考场,答题永远在路上,如何保持追求的品质与品味,填充满高考后的“真空阶段”,这是呈现给学生的新考题。且看上海市盲童学校考生王蕴,他和全市第一仅有3分之差,考试结束后坚持自学英语、历史,重拾钢琴、竹笛,还积极跑步备战马拉松,是用极致自律解锁开挂人生。
高考堪称是中国最重要、最透明、最权威的考试,高考制度恢复41年来,数以亿计的青年学生经过严格选拔,走进高等学府,改变人生轨迹。“寒窗苦读十二载,一朝成为高考人”,今年全国共有975万考生报名考试,较去年增加35万人,创8年来人数新高。莘莘学子经历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承受着“一分之差淘汰于万人之下”的压力,只为有朝一日能够如愿以偿,顺利跨进理想大学的门槛。
“迎接高考,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一位考生在成人礼上的发言,道出了备战高考的本质:高考不是考生的孤军奋战,而是一个个家庭的集体作战;它不仅是对学生的全面考察,也是对家长的真实考验。高考是场持久战,考的是笔下功夫,比的是能力素质,拼的是日复一日辛勤耕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个彻夜不眠复习考试的夜晚,一张张密密麻麻布满笔记的试卷,都是无数“过来人”难以忘却的高三记忆。
高考也是场消耗战,从考场外焦灼等待的老人,到为“陪读”请假辞职的父母;从鸡鸭鱼肉花样翻新的可口饭菜,到小心翼翼营造出来的安静环境,高考见证了考生的全力以赴,也展露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期盼。然而,过高的希望一旦超出负荷,就会徒增焦虑;过度的关怀一旦过于急迫,便会成为累赘。父母的平常心就是孩子的定心丸,考前静心放心不担心,考后精心尽心真走心,才能让过程淡定踏实,让结局不留遗憾。
家庭教育是子女成才的基石,但这是永久的陪伴,而非一时的功利。辽宁文科状元史天乐从小耳濡目染,对传统文化兴趣浓厚,三年级起学习书法。福建文科状元黄亦陈在教师家庭的熏陶中爱上读书,2年前获得了中国谜语大会金牌。与之相反,有些家长考试前“大包大揽大献殷勤”甚至连志愿填报都越俎代庖,考试后“放任自流不管不顾”,任凭孩子在不感兴趣的专业中碌碌无为、随波逐流,看似费力却不讨好,影响了孩子成绩的提高、人格的塑造和品格的养成。
高考是人生的重要节点而非最后终点,是考生的重要机遇而非唯一机会。随着我国高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一考定终生”的模式被打破,多样化选择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筑梦空间”。放眼国际,多元全面的考核指标被广泛应用。在美国,高中生的学习成绩(SAT和高中GPA)只占50%以下,领导力、创新力和综合能力却备受重视;德国高中毕业考试Abitur考察独立思考、判断分析能力,文科考试多为主观题;在英国,A-Level考试范围广,包含了文学、数学、物理、经济、生物、化学、音乐、历史、地理等众多基础学科。
风物长宜放眼量,考后人生更多彩。考前不过度重视,考后不过于忽视,每一段青春都理应无悔,每一刻芳辰都不该辜负。亮剑高考当胜日,砥砺前行惜芳华,时刻保持向前奔跑的奋斗姿态,这才是“后高考时代”的正确打开方式。
实习编辑: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