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频频“霸屏”,引来无数点赞;他,从来“牛气”,为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科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他,总是“乐观”,拥抱着坚定的交大情怀。他,在工作岗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与团队一同获得了众多荣誉;他,不畏科研之艰辛,不惧条件之艰苦,执著前行;他,已陪伴材料学院走过33个春秋……
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孙军教授
这位迎着风雨一路前行的“材料人”,正是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孙军教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与材料学院的故事。
君子,自强不息
依托材料学院建设的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十多年前评估中的险象环生,这是孙军一生中最难忘的,也是对他影响至深的经历。回国之前,孙军在国外已经有了一些成绩,当时的学校和学院领导都向他伸出橄榄枝,希望他可以回到交大,回到材料学院。孙军1995年2月回国,担任材料学院院长助理,一头扎进当时正在进行“211”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他那时几乎驻扎在学院,全年无休。
1996年元旦,孙军开始持续高烧,原因不明。入院治疗直至春节后依旧不见好,后经手术提取部分组织化验,确诊为一种非典型的何杰金氏淋巴瘤。朋友和亲人的担心、身体的病痛,没有成为离开科研、离开学院的理由,孙军用勇气和毅力直面病情,努力恢复。1997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时,孙军发着烧仍然坚持从病房直达会场,并被特许坐着报告,结束后又直接送回病房。在孙军看来,与其说是信念的力量,不如说是情感使然。“我真的是深深地爱着西安交大、材料学院,尤其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业内也总有人说,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深深地融进了我的血液之中,可谓‘以身相许’吧,我想这也许这就是我的‘爱情’”。说这句话的时候他面带着微笑,语气坚定,眼神从容。第一次听到有人用“爱情”来比喻一份事业,很新鲜,很贴切,也很动人。
然而,1997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验收后第一次评估中,就挂了黄牌。2003年评估中,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同一小组的7个实验室中,位列最末位。当时全国共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一百余所,以“开放、流动、联合、竞争”八字方针作为评估验收标准。反观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鼎盛时期拥有150多位教师,而到2002年,人员已经骤减至30余名,而且团队也不如从前稳定团结,甚至面临分崩离析的局面。时任交大副校长的王建华找到孙军,对他说“这个工作是做黄继光去堵枪眼,堵住了是你们的功劳,堵不住是学校的责任。”孙军用“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来形容当时风雨飘摇的情形。
“无米之炊”难为了“巧妇”。面对人才短缺、项目匮乏、成果寥寥的局面,2002年开始,孙军带领团队开始申请国家973计划项目,这个项目当时每年在材料领域仅有3至4个,且包括了物理与化学学科的一些项目,申请难度可想而知。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973项目申报成功,紧接着863计划重点项目、基金重点项目等也顺利拿到。2008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金属材料强度实验室位列小组第五,2013年则攀升至第三位。发展至今,已获得国家级科研奖项八个,“千人计划”入选者7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长江学者7人,高影响力论文500余篇。其中两篇Nature的诞生,凝结了多位老师和学生的汗水与付出,为学校在高水平论文发表方面带来了突破。
君子,厚德载物
提到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人,孙军最先说起的是自己求学路上不同阶段的恩师:周惠久院士当年告诫学生,金属材料强度研究要“理论联系实际”;硕士导师邓增杰教授嘱咐学生要“说实话,办实事”;博士时期的导师涂铭旌院士认为材料科学的研究“尽量要走少人区、无人区,尽量去开发处女地”。
孙军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善于发现、学习别人、包括学生的优点。“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工科研究单打独斗不可行,而团队的形成一定是自然而然的,是一种缘分。作为领头人,孙军强调“大公无私最关键”,一定要从各方面关注年轻人在每一个阶段的切实需求,对症下药,全力以赴帮助他们实现梦想,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赢得彼此的尊重。对于自己所在的团队,他充满感恩。与任晓兵、单智伟、马恩和李巨等多位老师团结互助,课题组的丁向东、刘刚老师等人品贵重,余倩、李苏植和张金钰等众多学生们的认真努力,申报成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及其延续项目,正是一个群体作战实力的展现。孙军说:“没有他们的付出和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
而单智伟教授说,“孙老师不是一般的科学家,是战略科学家。”一名博士生用“伟大”来形容这位可敬可爱的导师:“孙老师对问题的见解很深刻,一言点拨就能让我们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真正的‘学术大神’。”
君子,永不停歇
在孙军的心中,材料学科是一门跨越理科和工科的物质科学,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石,没有材料,就没有一切。
谈到对于青年学生的期望,他说:“大学的学习,事实上就是建立自己的目录,学会查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他建议,首先可以培养兴趣,走入实验室和课题组,多了解科学研究是什么;其次要把握学校内外丰富的资源,广泛阅读;第三,多听一些学术报告,不求完全听懂,而是将其作为了解的窗口。
对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材料学院未来的发展,孙军认为,既要符合国家“三个面向”的要求,又应当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本职责任。在金属材料强度这个传统领域作出出色的成果,保持主干方向研究不变,与“三个面向”结合,在“项目、成果、人才、国际化”四个方面不懈努力。
回望过去,硬件条件差,为杰出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建设带来了重重困难。从2002年开始,经过学校几届领导和相关部门、特别是唐仲英基金会的支持和帮助,材料大楼终于在今年校庆期间落成并投入使用,达成了孙军多年的夙愿。“等我退休了,没有办公室了,我可以背着手在这个楼周围转转。”短短一句话,道出了心中的款款深情,想象着这样的画面,孙军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
责任编辑: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