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问题,乐于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在学生眼中,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学院祝继华是一位温润如玉的年轻老师,带学生军训、上课、当班主任,他“温柔而严格”的教风深受学生喜爱,执教仅5年的他,早已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老朋友”。祝继华认为,只有立足讲坛,坚持严谨的教学,才能传承西安交大的优良教风,只有以兴趣引导学生学业发展,才能给学生一个“多元化”的成长空间。
坚持严谨教学是教师应有的坚守
“严谨!必须严谨!”这是祝继华走上讲坛,对教学最初的理解。2004年,他从中南大学本科毕业,来到西安交大读研究生、博士生,期间对他触动最大的是交大教师严谨的教风,他感叹正是这种严谨,让他真正在这里构建起自己的专业知识殿堂。2011年,当他博士毕业留校,站在神圣的讲坛上,他深信坚持严谨的教学,是成为一名好教师应有的坚守。
西安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教师祝继华
作为一名教师,祝继华有着与其他教师一样的诉求,就是为了让学生们能把握到课程的重点,祝继华在备课中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软件工程导论》是一门高度抽象的课程,关系到对学生工程化思维的培养,对于电信学院博士毕业的他,这在教学上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记得他第一次为了准备2014年春季这门课,整个寒假都一个人躲在办公室专心备课。他说:“因为专业的差异,我非常担心能不能上好这门课,所以唯一的途径就是补上自己的知识短板,我必须先自己全部搞清楚”。在那段日子里,他几乎每天早上8点到办公室,一直到晚上10点以后才离开,结果他把这门课备得滚瓜烂熟,讲课时甚至脱稿授课,轻松自如,毫无专业违和感。
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祝继华的授课风格,上他的课让学生彻底改变了在抽象理论理解上的“恐惧”。软件学院朱修颉同学上了他讲的《软件工程导论》和《计算机图形学》课,他说:“祝老师花费了大量时间来思考和设计课程,寻找各种有趣而易于理解的案例,并结合自身多年的研究和工程经验,加上课堂的高互动性,使得课程非常有趣和易于理解,为我今后设计大规模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带领技术团队打下了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软件学院的很多课程应用性很强,为了找出知识在应用中的关键点,祝继华每次给学生布置大作业前都自己先编程,并经过多次运行检查,确定无误后再教给学生。软件学院大二李嘉伟同学说:“祝老师严于律己也严于律人,每次验收作业,他都要求我们必须当场运行,还必须回答所涉及的关键性问题,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并学以致用。”
强化兴趣引导是多元化培养的关键
针对软件学院人才培养多元化模式的特殊性,祝继华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督促学习为主,以严要求为底线”的原则,强化对学生专业的兴趣引导,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他说:“只有立足讲坛,在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才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更好的专业发展空间”。特别是对做研究有兴趣的学生,他更是“高标准、严要求”,对实践与操作感兴趣的同学,他坚持引导学生重视实践锻炼,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今在迪拜创业的朱修颉同学,还记得2012年满怀对科技的热爱开启交大学生生涯时,面对未来的巨大不确定性他充满迷茫,在寻找自己未来研究方向时,他多次请教祝继华,他说:“祝老师总是非常热情地,以个人专业体会循循善诱地分析他的研究领域发展趋向,并不断给我介绍学校不同研究领域的教授,帮助我探寻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非常幸运朱修颉在迷茫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如今他已经是“迪拜未来加速器项目”中唯一来自中国的创始人。
“大学生活有很多种,只有做好准备才有可能拥有无悔而充实的大学生活。”软件学院毕业生程颢认识祝继华是在刚进交大军训的时候,那时候祝继华作为学生军训指导员,经常与同学们以聊天的方式谈求学、谈学校、谈人生,直到今天他依然记得祝老师在“军训第一课”上对他们的引导和激励。
将教学成就种在埋头的耕耘中
因专业多元化培养的需要,软件学院学生分散于西安本部、青岛和苏州三地,这在管理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尤其在授课方面,给教师也带来很多空间上的挑战。祝继华作为软件学院的年轻教师,他主动承担了很多课程,而且课程工作量大,更要抽出时间奔波于青岛、苏州开展教学。
在承担大量课程的同时,祝继华还担任了班主任。因为年轻没有经验,为了当好班主任,他总是“小心谨慎”的按照学校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他坚持定期举行班会和带领班级组织活动,加强学生班干部的领导能力和提升班级的凝聚力,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还特别关注问题学生的成长,他带的两个班级70%以上的学生都考取了国内外著名高校的研究生。
祝继华还负责学院硕士推免生的招生工作,期间经常遇到很多外校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做、找谁去做的具体问题,祝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办理各种手续,有时还担起了给推免生“跑腿”的工作,因为他认为这样做不仅免去了学生四处碰壁的麻烦,而且工作效率更高了,特别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让他们一进学院就要一种被服务的“归宿感”。
由于给学生上课,又当军训指导员、班主任,还带学生生产实习,如此高密度地接触学生,这让很多学生都认识了祝继华,学生有什么问题总喜欢找祝继华来“出谋划策”。祝继华对此总是一笑:“可能是学生感觉我比较好说话,所以有什么问题都喜欢来找我吧”。
责任编辑: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