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教学三十年,先后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论等课程的教学,在《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小说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过专著《通向巴别塔——中国文学语言学论稿》,曾获榆林学院优秀课堂教学质量奖二等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他长期从事学生、教学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他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几十年如一日。他就是榆林学院文学院党总支书记贾永雄教授。
榆林学院文学院教授贾永雄
扎根陕北,见证榆林学院发展
贾永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陕北人,有着陕北人固有的豪迈与爽朗。无论与任何人交流都表现得热情而亲切,在恢复高考四年之后,他以当地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85年毕业,又回到了陕北这片土地,在榆林学院的前身榆林师范专科学校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那时候的榆林学院,满眼黄沙,荒凉一片,仅有一座教学楼、一座实验楼、一座饭堂兼礼堂,几排砖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沙漠大学和没有围墙的大学。师生的生活都还异常艰苦,贾永雄说:榆林是我的家乡,我不回来谁来?他觉得自己如果能做点儿事,就回来给家乡做点儿事。结果一回来,一呆三十年。
由刚开始的榆林师范专科学校到现在的榆林学院,三十年来,他始终坚守教学岗位,见证着一所二本院校的崛起。
研究文学 感悟文学
贾永雄的论文大都与古典文学及文学语言有关,如《庄子之“忘”的美学意义》《文学语言的魅力之源探析》《言有尽而意无穷:极具特色的中国文学语言学》等,所以就连他的办公桌上,也满满地摆放着古典书籍。对中文专业的学生和喜欢文学的学生,贾永雄建议要多写多练,尝试一些文学创作。“而文学创作要有深度与高度,必须多读书,文史哲都要读,因为文史哲是不分家的”,他认为,写作者首先应该是一个杂家,三教九流,无所不读。当然还要注意精读中外名著、经典作品。还要读无字之书——即社会生活,要积极地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作为文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学的一位教授,贾永雄对文学有着独特的理解。当问及当下校园文化发展的看法时,他说:“现在的学校里爱好文学的人越来越少,与当时榆林师范专科学校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上世纪80年代的青年和文学都充满了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比如‘北斗诗社’。那时的学生都热衷文学,他们是一群真诚的文学爱好者,文学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其他,如书法,也搞得很热闹。”针对目前学生缺乏文学兴趣、学生仅以完成学业为目的而逐渐疏远文学以及征文大赛收集稿件质量不高等现象,他认为这是社会上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当然,文学教育工作者也要反思自身的原因。
教学数十载 彰显人格魅力
从一个设施简单、师资不足的榆林师专到现在有着“榆林大学”目标的榆林学院,贾永雄已经在这里从教三十年。回忆自己的教学之路,他说:“教师最大的成就就是教出好的学生,我们当然期望学生能够超过老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嘛。”教师本身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他觉得作为老师,知识的长期积累与不断更新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老师如果不能与时俱进,知识仅停留在原先水平,吃老本,就站不稳讲台,也愧对学生。他说:“在课堂上,老师的一举一动、一个眼神,都是信息,都将对学生产生影响。”他认为教师要研究学生,掌握每一届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因材施教,要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如此才能做到教学相长。
三十年讲台生涯使贾永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及独特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文学院12级汉语言专业的刘昌说:“贾老师是一个非常博学的人,上课风趣幽默,不是简单地讲知识,而是用独特的方式和观点引导学生,虽然年龄比我们大很多,但和我们进行思想交流时,没有一点障碍。”刘昌说,在讲到文学语言时,他援引古今中外关于文学语言的名人名言,并结合当代的语言发展状况,联系汉字的繁简、语言的变革、俗语、网络语等等,由一个小问题引出很多问题,纵横捭阖,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训练。
“老师讲课生动有趣,旁征博引,不仅听懂了课内知识,还了解到意外之意,在与贾老师接触的过程中,他的人格魅力也深深打动着我。”在榆林学院“我说师德”的网页上,有同学这样评价他。
责任编辑: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