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部教育网讯(秦学梅 聂满)和熙四月,草长莺飞。白河县茅坪镇响应村一个蔬菜大棚内,一片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张开霞忙碌不停,将一个个新鲜的黄瓜、西红柿、西葫芦等分拣、包装。没过一会儿,一箱干净清爽的黄瓜便打包完成。
张开霞家是贫困户,她要照顾一个学龄前的孙子,丈夫徐良患精神病多年,衣食住行都要靠张开霞照料。去年,在白河县教育体育和科技局的帮扶下,茅坪镇响应村成立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张开霞第一个报名,变身为合作社工人。她现在的主要工作是时令蔬菜的种植、采摘、分拣,一个月能挣1700元左右,每年能得到1250元分红。“以前是有想法没办法,现在不出村就能找到活干,挣钱顾家两不误,我对脱贫更有信心了。”张开霞说。
精准发力,找准“造血”方向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以往大水漫灌粗放式的“输血式”扶贫虽能解决一些贫困户眼前的生产生活困难,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精准脱贫看产业,贫困户有产业,就有了“造血”功能。
早在2016年,白河县教体和科技局帮扶茅坪镇田湾村,了解到由于受自然条件、传统观念、产品销路不畅等因素影响,当地群众发展农村产业的积极性不高,就联合镇村干部进行了细致调研,立足行业优势,确定以学校食堂需要为导向,引导农户定向发展蔬菜、粮油、养殖等产业。在驻村工作队和镇村党组织的推动下,在茅坪镇田湾村成立高山绿色蔬菜合作社,引导当地农户发展蔬菜产业,由合作社订单收购、定向销售,实现管理规范化、产销规模化。为降低风险,提高产能,该局逐户制定产业规划,免费提供籽种和技术,扶持待业青年陈绪虎成立了田湾村高山蔬菜合作社,首批吸纳32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组织。该局发动全体党员与贫困户对口包抓,先后捐款1.6万元,自筹资金3万元向贫困户免费发放土豆种6吨,提供蔬菜籽种款1万余元,兑付奖补资金6万元。当年共发展蔬菜110亩,其中培育规模蔬菜产业大户和蔬菜基地6个,年产值达到38万元。构建了一条农户有产出,学校有需求,合作社完成管理和流通的农产品产销链条,让农户“菜园子”直通学校“菜篮子”,实现了教育行业与农村产业的精准对接。这一模式既打通了农产品产销通道,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成本,又为学校建立了安全稳定的农产品供应体系,实现了农户和学校的双赢,极大调动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真正为“校农”精准对接、助力产业脱贫开辟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贫困户“菜园子”直通校园“菜篮子”
响应村第一书记张纪国介绍:“响应村是深度贫困村,目前尚有贫困户贫困户288户896人,白河县教体和科技局是该村的精准扶贫定点帮扶单位。这里高山深沟分布广,交通不便,大型机械化施展不开,传统农业很难实行规模化种植,产业支撑带动能力不强,自身造血功能比较弱,靠过去单一的、短期的、救济式的送钱送物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该局从去年年初帮扶响应村以来,就开始进一步谋划、调研、试行,扶持村民孟广文成立响应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的“农户+合作社+学校”农产品产销模式”。
响应村村民陈定华是当地的老菜农,过去缺销路,难以扩大生产规模。教体和科技局推行“农户+合作社+学校”农产品产销模式,探索出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长效机制,构建农产品市场网络,打造产销链条:落实与红薯粉条厂、食用油加工厂等企业签订的合作协议,引导响应村红薯、油葵等产品进入零售商采购体系。充分发挥教体和科技系统自身资源,积极解决蔬菜销售难题,合作社上门收购后运往周边学校和市场。陈定华感叹道“卖菜再也不用跑远路了”。
像陈定华一样,白河县已有1326户4018名贫困人口通过合作社,有了自己的脱贫产业。
“合作社都是新鲜、绿色、放心的水果和蔬菜,学校食堂、教职工甚至很多机关单位的食堂都愿意到这里买,买菜的人多了,有时候还会排起长队,一些时令蔬菜还会引发‘抢购潮’。”合作社负责人孟广文说。
截止2018年底,该局立足行业优势,不断拓展教育扶贫空间,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广”的思路,已在17个贫困村成立了21个合作社。累计在10个镇发展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合作社21个,提供就业岗位600多个,近5000名贫困人口在产业扶贫中受益,年人均增收1579元。这一创新做法得到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推荐到国家教育部网站进行了宣传,作为国际典型扶贫案例进行推荐。
增加“造血”功能,户户有项目人人有门路
去年10月,响应村果蔬合作社洋芋滞销,村民无计可施。白河县教体和科技局得知后,包销了农户滞销的产品。
该局党委书记、局长王西京说:“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不希望农户的利益受到损失,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们都积极联系,有运输条件的可直接将农产品送到学校食堂,没有运输条件的,我们调用食堂农产品运输车到当地开展直采,有效解决了农户的燃眉之急,实现了学校受益、农民增收。”
“脱贫攻坚战已到后半程,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我们更要减少‘救火式’的滞销农产品采购,要强化与市场的信息对接,做到有计划地采购,利用我们的行业优势,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王西京说。
在这种情况下,“我在响应有菜园”助力脱贫攻坚公益项目应运而生,这是教体和科技局利用产业扶贫进行的“造血型”扶贫济困项目重头戏,也是该局进一步创新 “贫困户+合作社+学校”农产品产销模式。全县各中小学校的负责人签订帮扶协议和“我在响应有菜园”协议书,采取“一对一”认领模式:订单种植、订单收购,贫困户和包扶责任人直接对接,发挥贫困户主观能动性,促使农户就近就地创业,避免产品滞销的同时,为农户提供了稳定长效的销售渠道,使贫困地区优质、特色、有机的农副产品进入学生的餐桌上,让学生吃到更健康、更放心的绿色生态蔬菜,带动贫困户产业化发展,助力产业增收脱贫。
“瞅着菜园的菜很快变成‘红票票’,贫困户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这‘菜园’既能增加土地的产出效益,又能发挥加快脱贫致富‘大作用’,共50多人参加,真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啊!”村支书刘伯兴介绍,“这次活动,让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又多了一个脱贫门路。
“我校认领了时令蔬菜的菜园大棚,这既能保证我校学生吃到新鲜,放心的蔬菜,也能在这里开展综合实践课程,带孩子们收青菜,拔萝卜,掐小葱,挖红薯,让他们明白‘光盘行动’的意义。真的是一举两得。”茅坪镇中心小学校长谈吉国说。
目前“我在响应有菜园”助力脱贫攻坚公益项目已经启动,响应村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得到了进一步拓宽,贫困户发展内生动力的活力持续增强,走出了一条“强产业、促增收、稳脱贫”的高质量产业扶贫路子,由‘输血式’扶贫解燃眉之急,向‘造血式’真脱贫转变。
责任编辑:杨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