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会开得好,干部帮扶也到位,让我发展产业更有信心了,力争今年脱贫摘帽。”2月22日,在宁陕县江口回族镇竹山村庙沟互助组,贫困户高继华一边翻着自己的魔芋地一边向笔者说道。
高继华今年44岁,以前主要靠打零工维持家庭生活,家里就自己和老父亲,父亲身体一直不好,日子过得十分辛苦。提及产业发展,他说以前都不知道啥叫产业,自己也没技术,没发展计划。2017年,村上把他分到庙沟互助组后,在帮扶干部帮助下,他通过互助点评会才发展起自己的产业。去年,他不但给合作社代养了15头生猪,自己还种了8亩魔芋。
高继华所说的“点评会”,其实是竹山村近年来结合村情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出来的“党支部+互助组+农户”的互助帮扶模式。
竹山村位于江口回族镇东南部,全村共有578户1678人,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06户644人,是宁陕县最大的贫困村。截至2018年底,全村贫困人口已下降至105户209人。
为了村里贫困群众能稳定脱贫,该村党支部书记丁宁这几年每天都在东奔西走。“我们村因地理环境因素,帮扶干部上门帮扶,最远的户要走上4个多小时,这一来一去就一天。村子面积大、贫困户多,没法做到全覆盖,帮扶效果也不行,一直是摆在驻村干部面前实实在在的难题。”在介绍村情时,丁宁深有感触。
为了破解困境,村干部队伍没少想办法,可惜都没达到预期效果。直到2017年初,在江口回族镇党委书记黄太琦的建议下,竹山村率先试点开展了“党支部+互助组+贫困户”帮扶模式。
“在此模式下,我们把全村贫困户依据自然居住院落分成12个互助组,由贫困户、村支部共同推选组长,在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由组长定期召集组员,以点评会的形式按月开展晒任务、比进度、互监督、增动力的点评活动,我们在点评会上给贫困户列产业计划,布置发展任务,对任务完成好的进行表扬,没完成的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他们的发展任务,督促他们发展,贫困户也一改‘等靠要’思想,帮扶工作效果更好了。”江口回族镇副镇长、竹山村驻村工作队长祝辉表示。
竹山村花屋互助组贫困户马辉,正是通过这项帮扶模式实现脱贫的贫困户之一。他告诉笔者,现在政策好,点评会开的好,不仅让他脱了贫,还让他成了村里的产业大户。以前每当提及产业发展,他都很无奈,因为没有计划,也不知道发展什么产业。互助组成立后,帮扶干部根据他家情况,在点评会上帮他一项一项列计划、布任务,督促他一件一件完成任务。通过一年多的努力,他自己种植了1200窝天麻、200窝猪苓,还养了55箱蜂,一跃成了村里的产业大户,顺利脱了贫。
“现在我们脱贫效果也更明显了”,竹山村村委会主任安明建在谈到发展成效时高兴地说。去年该村开展互助点评会21场,点评贫困户150户;完成产业发展任务6396件,全年推动了72户273人脱贫;在2018年省第三方评估检查中,抽查贫困户满意率达100%。
“今年是全县脱贫‘摘帽’的决胜之年,我们要把点评会开得更好,利用好互联网上的农业信息,给贫困群众带去更多的产业发展规划,实现全村高质量稳定脱贫。”提及2019年的发展,丁宁显得信心满满。
责任编辑: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