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滨中学搬迁迈向新未来
迁校从闹市到秦岭脚下
国家德育实验学校、陕西省标准化高中、宝鸡市高中教育质量优秀学校……从1957年至今,渭滨中学收获了诸多荣誉,是渭滨教育的一张名片。但在全市的社会发展大潮中,学校的短板却愈来愈突显,甚至已经难以满足渭滨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硬件不够硬”,渭滨中学党支部书记宋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实质性问题。他说,老校区地处繁华的闹市,环境嘈杂,不利于学生静心读书。更重要的是,老校区周围是住宅楼和商业楼,学校没有拓展空间,发展受到了极大限制。而渭滨中学的办学质量虽然连年在全市名列前茅,却没有捧回“陕西省示范高中”的金字招牌。背后的原因就是,办学条件和办学规模均达不到省级示范高中的“硬杠杠”。
渭滨中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宝鸡市办的第一所公办中学;每年承担着全区初中升高中约800个学位,是渭滨区高中教育的中流砥柱。如何让这样一所学校走出困局、再创辉煌呢?渭滨区委、区政府一直在深思这个问题。经过多方论证、研究后,渭滨区委、区政府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渭滨中学从文化路迁往秦岭脚下的教育西路,建筑面积从2.2万平方米增加到12万平方米;教学班级从38个拟增加到72个;容纳学生从不足2000人拟增加到3600人。
育人从传统校园到现代化校园
6.57亿元,这是渭滨区委、区政府在渭滨中学新校区的投入。这样的大手笔,使得渭滨中学实现了从普通校园到园林式校园的华丽转身。
“以前的学校,身处闹市,学校周围整天闹哄哄的。现在的学校,南依秦岭、北靠渭水,校园周围秀美静谧,是一处读书胜地。”渭滨中学高三学生王嘉怡说出了最大的变化。
“我们现在的校园是一所园林式的诗意校园。”这是渭滨中学校办主任桂刚的真实感受。他说,“校园是什么?校园就是一门课程,是学生时时浸润其中的课程。我们以前的校园,以教学楼为核心,布局多是两边对称,显得规整、沉闷。为了让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我们将新校园打造成了一所‘园林’。例如,别具风格的教学楼与校内外的花草树木、大山等相映成趣,实现了人工美、自然美的和谐统一。校园内的地标性建筑——博士帽形状的校门、以旗杆为核心的日晷平台、象征着希望与理想的钟塔等连点成线,让校园成了全校师生的诗意栖居之地。”
智能化的多功能黑板、高大上的理化实验室、造型精巧的图书馆……渭滨中学华丽转身,完成了传统学校向现代化学校的转型。以前,课堂靠的是老三样——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案;如今,渭滨中学的课堂走上了信息化道路,课堂上,老师会与学生一起分享通过互联网连接的来自国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目标从普通高中到高质量名校
投资6.57亿元,占地167亩,拟设72个教学班,容纳学生3600名……新学校一启用,便凭着“高颜值”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称赞。面对社会各界的称赞,渭中人没有沾沾自喜,而是陷入了思考——用什么样的“里子”搭配新校区靓丽的“面子”?
迁物、迁人、迁思想,办高质量的一流名校,这是渭滨中学负责人的回答。10月8日,在新校区举行的第一次升旗仪式上,该校负责人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后渭滨中学的主要任务是:严管理、高质量、创示范。作为新渭中的第一批主人,我们要以迁入新校区为新起点,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与厚爱化作前进的动力,抢抓新校发展机遇,砥砺前行,用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质量再铸渭滨中学新辉煌。”
该校负责人的话道出了渭滨中学全体师生的心声,化成了全体师生前进的动力。
“一——二——三——四——”每天早晨6时50分,师生们便会准时在操场上开始跑操。跑操结束后,学生们就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每天晚上10时30分之后,不少学生依旧在发奋苦读。“以前,我们从闹市步入校园后,人虽然进了教室,脑子里想的还是学校外面的热闹事。如今,新校园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读书环境。身处这里,我们放眼看到的是读书的场景,脑子里想的自然也是读书的事。作为新渭中的一员,我们要珍惜读书的好环境,珍惜分秒之光阴,勤奋学习,为学校增光添彩。”渭滨中学学生李璋桐和刘原伶说。
“育得桃李竞芬芳,汇聚文脉铸辉煌。”新渭滨中学将担负起历史的责任,以争办全国全省名校为目标,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渭滨教育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责任编辑:孙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