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经常会见到95岁的名医许自诚的身影。
虽然已离休多年,不再上定期门诊,但总有很多病人远道慕名而来找许自诚看病。“我只要能动,就给病人看病”,对于每一个病人,许自诚都不忍拒绝。只要来了,他都会认真耐心地为病人诊治。
这位95岁的老人,不仅是深受病人爱戴的医生,也是我省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先行者。
提出脏腑学说
1950年,许自诚毕业于兰州大学,他是新中国成立后兰州大学的第一届毕业生。那一年,有着8年西医学习经历的许自诚,留校担任助教。
1958年,卫生部在湖北举办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当时甘肃省只有两个名额。那时的许自诚是讲师兼主治医师,有较好的西医知识,同时也对中医很感兴趣,单位决定选派他赴湖北学习。自此,许自诚走上了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1961年,在许自诚系统学习中医三年后,卫生部考察西医学习中医班的学习情况,请许自诚和全班同学一起谈学习体会。许自诚阐述了自己对中医的认知: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理论根据。中医的治疗是辨证的、因人而异的、个体化的治疗。在毕业典礼上,许自诚提出了“体表内脏相关学说”。
会后两三个月,卫生部来信,请许自诚到北京写论文。到了北京,许自诚才知道,当时自己在座谈会上的发言引起了卫生部负责人的关注,让他以此为主题写一篇论文。许自诚与张大钊、李瑞臣三人用三个月时间写成了论文《从脏腑学说来看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
1962年5月29日,这篇论文在《人民日报》摘要刊登,5月30日在《健康报》全文转载,并正式发表于《中医杂志》。文章发表后反响很大,全国医学界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后来,脏腑学说被收入我国第一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基础理论》分卷,脏腑学说也成为许自诚在中医领域代表性的观点。
践行中西结合
从湖北学习归来,许自诚开始了中西医结合的实践。“西医辨病、中医诊疗”是他摸索出的临床经验。
许自诚主要从事肠胃病、皮肤病、老年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与治疗。以常见的十二指肠溃疡病为例,许自诚在临床实践中利用胃镜对病情进行判断,确定溃疡部位多大、是正在发展期还是愈合期。
确诊之后,再通过中医望闻问切等方式,对同一种疾病的各种症型进行确定,之后再用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的手段进行治疗。
许自诚的中西医结合之路充满着探索精神,他说,“中医里胃病分胃热证、胃寒证,但是现代科学中,到底什么叫寒证、热证?它的指标是什么?”
由于有西医学习的基础,许自诚受到肛表的启发,萌生出测胃里温度的想法。
许自诚求助于中科院兰州分院的一位研究人员,“能不能设计一个小型温度计,测胃的温度?”这个温度计要很小,能够通过胃镜下到胃里,还要耐胃酸腐蚀。不久之后,一个微型温度计制作好了。许自诚和医院做胃镜的大夫合作,分别找了正常人、胃热病人、胃寒病人进行分组实验。
根据和正常人胃温的比较,许自诚发现,正常人胃温是31.92°C,胃热证的人温度偏高,胃寒证的人偏低一点,最后他根据这组实验写出报告。
如今95岁的许自诚依然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实验数据,这是用西医的方法对传统中医辨病的一次验证。他的试验结果以《诊断胃寒热证的新方法》为题,于1983年发表在《中国医学论坛报》上。
由于通过胃镜测量胃温难度较大,后来许自诚又摸索出通过抽血化验胃蛋白酶或是前列腺素来判断胃寒热证的方法,这一方法简单易行,沿用至今。
许自诚时刻关注着国际医学最前沿的发展动态。1985年,国外学者发现了幽门螺杆菌是胃溃疡病的主要诱因。1987年,许自诚让他的第一个研究生开始在实验室里研究,哪一种中药材可以治疗幽门螺杆菌。
经过反复试验,他们发现大黄、虎杖、蒲公英等10种中药对治疗幽门螺杆菌很有用。目前,他还在对这些药进行反复的处方试验。
依然笔耕不辍
“我的这点儿经验,希望你们都能学去,好给人家瞧病。”这是许自诚经常对学生说的话。
近70年教学生涯,许自诚手把手在临床上带学生。兰大一院中医管理科科长张炜是许自诚的徒弟,在他眼里,老师先教做人、再教看病,生活中对学生关怀备至,学术上却非常严格。
让许自诚骄傲的是,他带过的学生,很多已成为我省乃至全国医疗领域的骨干力量。
几十年来,许自诚从没有停止过对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和思考,他创立了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创建了原兰州医学院首个中西医结合硕士研究生点。他认为,中西医结合目前还处在初级的临床融合阶段,正在走向理论融合,这就需更加深入的思考与实践。
如今年过九旬的许自诚依然笔耕不辍,他忙着总结自己的治病经验,探索中西医结合的规律和特点。
多年来,他出版了《中医脏腑学说的研究与应用》《许自诚中西医结合治病经验选集》《许自诚中西医结合理论与治验集》《60年行医录》等十余部专著,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良法公诸于世,供后人借鉴。
记者见到许自诚时,他拿出自己正在撰写的新书《中医理论核心——脏腑论》,这是他对脏腑论来源、发展、论点以及未来站位的再次总结梳理。这位95岁的老人说:“我要用这本书,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责任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