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学科是最重要的基础学科。《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被认为是贯串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
学生朗读表达具有多元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历不同,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同。因此,朗读指导中教师不应拿着自己的一套标准要求学生,而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如朗读一年级第二学期《坐井观天》一文第四小节,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有的学生认为这里是“没有见识”的青蛙对小鸟善意的规劝,要读出劝告的语气;有的则认为这里是“自以为是”的青蛙对小鸟恶意的嘲讽,要把讥笑的语气读出来。这些反映出学生朗读后对课文内容的不同理解。
有人说“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在国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后,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更是凸显了出来。阅读可以让一个人获得终身受益的好习惯,通过阅读,可以陶冶性情,博采知识,增长才干,使人开茅塞。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对读加深一些运用,如:“我们班又多了一颗朗读小明星,老师真开心呀!”“这一次你比刚才进步多了,如果你吐字更清晰一些,老师真的为你骄傲。”“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已至身于那个美妙绝伦的仙境了。”“如果你能读得更响亮些,让全班的同学都能听到你的声音,你会得到更多人的赞美。”“不久的将来,你会是一名出色的演说家。”这类评价语言,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综上案例,笔者认为学好语文朗读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一、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示范朗读,给学生树立榜样。
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家、作家安东·谢妙诺维奇·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语文朗读要想达到较好的效果,教师的范读是很重要的。比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时候,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这篇课文的最大特点就是使用了两组排比的句式,较好地对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了凸显。为了能够让学生既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又使学生对作者表达的情感深入地体会,让情与景的自然结合贯穿在教学的始终,我的做法是从两组排比句开始进行分析,带着较强的感情进行范读。在读之前给学生留下任务,让学生对我的范读进行评价,让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找到课文情感的表达之处,是怎样表达的。因为给学生留下了任务,学生就会认真地倾听。我在范读时,读音要正确,句读分明,感情真挚,正确地读出了语言文字的精美、朴实,这样的范读示范,不但清楚地介绍了景物,达到了以景引人的感染作用,还会让学生感到自己身临其境,仿佛桂林的美丽风光就近在眼前。学生在教师绘声绘色的情感朗读下,也跟着朗读起来。学生经过反复的听、读,自然会在脑海中展现一幅优美的图画,使学生能够深刻地领悟作者传神的描写手法。
二、饱含感情的朗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是一门艺术,它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如学《石壕吏》一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熟读成诵,接着可以分角色表演朗读了全诗:通过官吏、老妇人的对话,老头、孙子及其母亲的配合表演,将石壕吏的凶暴残忍、态度蛮横,老妇人的挺身而出、敢于承担的特点基本把握住了,并且通过朗读对文章的中心内容、主题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读书。
会读书,说到底是会学习。即掌握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训练方法。会读书,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在读书中,逐步使学生形成较敏锐的语感。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可能学好语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叶圣陶先生曾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是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便是语文课朗读所应追求的境界。若要追求这一境界,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下功夫,寻找有效的方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读,易于写作文”的真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语文教师的共识。是的,读是一种遇见,也是一种修炼,是一种独特的寻访,更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乐趣与享受。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智者交谈,可以使人心灵充实,使人明辨是非。毕淑敏也曾说过,书不是胭脂,却会使人心颜常驻。书不是棍棒,却会使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人飞翔。书不是万能的,却会使人千变万化。
责任编辑:王博
所以,读书是我们最忠诚的伙伴,而朗读更可以提高表达能力、感悟能力和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