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家庭教育是积极心理学在家庭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和应用,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前沿家庭教育理念,在中国正呈现出强大的力量和蓬勃发展的态势,但现实情况却是理念饱受关注,实践尚待落实。
众所周知,儿童早期积极心理的发展,尤其是性格优势方面的良好发展,能为其今后的人生最优发展提供强有力基础。例如,宾夕法尼亚心理韧性项目,教学生解决问题、应对困难与应付消极情感的技巧与策略,就是积极心理学在青少年发展方案设计上的有效尝试,效果良好。
研究发现,6岁之前接受积极心理教育的孩子,在环境适应、心理健康、自我管理、同伴关系、学习态度等方面均有较好的表现和发展。例如,在小学阶段表现优秀、具有普遍型学习动机的孩子,大都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具备信任、乐观、希望、自主性、主动性、自控力等性格优势。
大量家庭教育实践表明,积极心理教育要从小开始,能有效避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情绪、行为、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幼儿时期自控力发展不良的孩子,在小学生活中往往更加任性、乱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忍耐和坚持、无法克制冲动,学业成绩不良。具有感恩特质的幼儿,在学习生活中更加倾向于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形成健康人格,人际关系和谐。拥有积极情绪的幼儿,在小学阶段更能排解愤怒,较少与人发生口角、打架或破坏课堂秩序,较少表现出攻击性或自暴自弃的行为。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学会使用积极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培养孩子具有乐观、感恩、善良、利他行为等积极心理品质。比如孩子胡闹时,如果父母习惯性采用永久性(“你总是这样”)、普遍性(“每次你都这样”)的信息批评时,孩子就获取了悲观的解释模式;当父母采用可变化的、特定的信息责怪时,孩子就开始习得乐观的解释模式。所以,当父母发现孩子有错时,积极的家庭教育着重归结特定、暂时性的原因,避免责怪孩子的个性或能力,从而使其从小习得乐观这一积极心理品质。
有个经典的案例:妈妈带着10岁的姐姐和3岁的弟弟去动物园,从上车开始,姐姐就不停地捉弄弟弟,说爸爸是她一个人的,弟弟真正的爸爸是只猩猩,一会儿动物园的狮子会咬掉他的头……姐姐很少这样捣蛋,妈妈心里很不高兴地批评她说:“你真是烦死了。你为什么总是这样顽皮?本来打算我们三个人出来好好玩的,你却来捣蛋破坏。反正每一次,你都要搞一些把戏,弄得大家都不高兴。”
妈妈把姐姐称为顽皮小孩,将其个性一笔抹杀,指责她总是破坏妈妈的计划(永久性及不能改变的)。姐姐得到的信息是:“我是个很坏的人,妈妈希望我不是她的孩子,我总是搞坏她所做的事。”这样的批评是有害的,让姐姐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很情绪化地退出。
很显然,姐姐的行为需要被批评和惩罚,妈妈要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加以改正,可以这样批评:“你不准再捉弄弟弟了。你今天是怎么了?你一向都是个好姐姐,你教弟弟玩游戏,与他分享玩具,可是今天你对他一点儿都不友好。动物园对于小宝宝来说可能是个可怕的地方,你这样吓他对他没有一点好处,你知道我是不喜欢这种行为的。我要你向弟弟道歉,如果你今天再捉弄他,晚饭后就不准到外面去玩,知道了没有?”
妈妈指出特定与暂时的行为问题(今天捉弄),同时指出这种行为不是姐姐一向就有的(很好的姐姐),用“你教弟弟玩游戏”“与他分享玩具”等实际的例子来指出问题并非普遍性,告诉她必须做的特定的事(向弟弟道歉),以及如果再继续捉弄会有怎样的后果(晚饭后,不准到外面去玩)。
姐姐得到的信息是:妈妈觉得我通常是个好姐姐,可是她觉得今天我对弟弟很不好,我可以向弟弟道歉,那么妈妈和弟弟都会很高兴。妈妈的批评显然是特定情境下而且是可变的,指引姐姐迈向正确行为,而没有指责她的个性,这种批评才是有效的。
孩子最初的乐观或悲观的解释风格是在儿童时期逐渐形成的,大多是从聆听父母如何批评他学到的。父母要充分认识到幼儿积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习幼儿积极家庭教育的知识,掌握幼儿积极家庭教育的方法,建设幼儿积极家庭教育的环境,逐渐成为积极家庭教育的学习者、实践者、推广者和受益者,使积极家庭教育真正成为助力幼儿健康、快乐、幸福成长的福祉。
(作者李兆良系吉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国务院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智库专家;王方琳系吉林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