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教育培训 >

融合是特殊儿童的权利

日期:2019-05-26 13:21:44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浏览量:

  成长话题·融合教育③

  近年来,早期融合教育发展迅速,许多幼儿园或专业机构都在开展相关工作,但我们对此仍然知之甚少。融合教育究竟有何意义?融合教育的整体情况怎样?目前开展融合教育的核心困境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困境?为解答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教授邓猛。

  早期融合教育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记者:您长期研究学前阶段的融合教育,能不能介绍一下我国学前阶段融合教育的整体发展情况?

  邓猛:我们国家的融合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目前为止,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包括特殊学校、特殊班、资源班级、随班就读等在内的特殊教育体系。但这方面的探索主要是针对义务教育的。大规模的系统的早期融合教育还处于比较初始的发展阶段,这与我们国家学前教育整体发展相对滞后是一致的。但早期融合教育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大。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经济、医疗保健、生育方式及教养方式的变化,孩子早期出现发育性问题的可能性越来越高。幼儿园里,处境不利、因为各种原因被边缘化的孩子也在不断增加。例如,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情绪困扰、发育迟缓等,都是较为常见的。当然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可能有问题,但因为年龄或者技术的原因,在年幼阶段很难被明确诊断出来。

  从总体上来说,处境不利的孩子数量有加速增加的趋势。对他们的早期干预十分重要。如果不能及时对这些孩子予以关注和支持,几年之后,他们可能就会进入残疾的范畴。如果早期干预到位,他们则有可能像平常人一样生活与学习,即使不能像平常人一样生活,也可以有较大改变。早期干预和教育非常关键,但目前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

  融合的环境与专业技术方法需相互配合

  记者:您曾说过,融合对特殊孩子是权利而非恩赐。对特殊孩子来说,融合教育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邓猛:孩子终究是要在社会中生活与发展的。所以,主流的社会,包括主流的教育系统是孩子最应该去享受的机会与资源。也只有在主流的社会、幼儿园里学习和生活,他们的社会技能才能发展好,才能更好地学会与其他人打交道,将来才可能在主流教育体系、社会里学习与生活,实现社会的参与和融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可以说,主流的生活与教育环境,为特殊孩子的成长提供了基础条件。

  记者:学前阶段,所有的特殊孩子都适合融合吗?

  邓猛:从理想的角度来说,所有的特殊孩子都是适合融合的。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们还做不到。目前只能争取为更多的孩子提供融合的环境与支持。我认为,绝大多数特殊孩子是具备融合的基础与潜能的。

  记者:普通孩子与特殊孩子所需要的关注是不一样的。融合的环境固然对特殊孩子好,但会不会存在因为教师不能专门关照,使他们出现发展受阻的现象?

  邓猛:每个孩子本身就是不同的。这些特殊孩子与普通孩子无非是差别大一些,但本质上还是相同的。在早期阶段,孩子之间的差异表现相对会小一些、可控一些。举例来说,孩子之间的歧视,就不像高年级时那样明显,因为学前阶段的孩子并不懂得歧视。所以如果从早期开始重视,融合更容易实现,孩子之间也能很好地相处。

  另外,特殊孩子与普通孩子差别大一些,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照顾他们也是事实。但每个生命的价值和权利是同等的,差异不是拒绝的理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推动融合幼儿园的原因。我们需要给教师提供一些支持,让他们有后盾,让他们能够应对不同孩子的需求。

  如果孩子的问题比较严重,可能超过了幼儿园能够把控的范畴,可能需要到康复中心甚至医院做专业的康复或治疗;或者这些专业人员到幼儿园里提供支持也是可以的。但这样的孩子数量是极少的。幼儿园里很多被认为有各种问题甚至残疾的孩子,表现出来的往往是这样或那样较为轻微的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困扰、动作不协调、语言发展缓慢等。这些基本都没有超出教师现有专业能力的范围。如果给他们一些培训和各种必要的支持,效果就会更好。

  记者:我们是否可以说,在学前阶段,融合的环境甚至比专业的技术与方法更重要?

  邓猛:不能那样说。专业的技术方法与融合的环境,换个角度说,就是康复幼儿园与融合幼儿园。它们应该是相互补充、相互结合的。应以融合幼儿园为主,康复幼儿园为辅。康复幼儿园更专业,它的训练或教育方式更有针对性。融合幼儿园专业资源更少一些,但它的环境、文化更适合特殊孩子。二者结合起来比较好。但最根本的还是要看孩子的需求与能力。

  比如对自闭症孩子或者聋儿的训练,在康复机构中,他们能够学会发音、说话,但他们的语言发展需要到更真实复杂的环境中去使用,这样才有效果。那么,他们就需要普通的同伴与集体环境。因为在特殊孩子与普通孩子玩耍与交往的过程中,他们会更好地表达,有表达的兴趣、动机、情境及具体内容,这更加重要。

  因此,在早期康复过程中,或者康复一段时间后,也应让特殊孩子回到主流的环境中去与普通孩子发生关系,去玩耍、交往。

  观念的转变是开展融合教育的核心

  记者:据您的研究,目前特殊孩子进入幼儿园,被接纳的程度如何?

  邓猛:这更多取决于教师及幼儿园的观念。只要幼儿园真正以儿童为中心,就不会出现拒绝的情况。因为幼儿园的孩子是不懂也不会拒绝的。在他们眼里,都是玩伴而已。不接纳一方面来自教师,一方面来自普通孩子家长,但是家长的态度还是受教师的影响,是可以引导的。

  我接触过许多各种层次的幼儿园,每个层次都有做得好的,也有做得不好的。这就说明,资源的差别并没有导致在接纳特殊孩子方面的显著差异。主要是幼儿园是否有一个好的氛围。其实,我们看到,当特殊孩子在幼儿园里不能得到好的待遇时,普通孩子的境遇也不尽如人意。相反,如果特殊孩子得到了好的关照,普通孩子就不言而喻了,肯定会得到很好的教育。这是由幼儿园的观念决定的。

  当然,从总体上来说,特殊孩子入幼儿园目前还是相对困难的,这需要政策的强力支持。

  记者:当前开展融合教育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邓猛:最大的难点是教师观念的缺乏。长期以来,我们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精英教育观念,对儿童权利的认识与尊重都不够,这就造成很长一段时间,特殊孩子进幼儿园十分困难。观念包含许多东西,比如儿童观、残疾观、教学观等。教师的观念决定着他们如何看待不同的孩子,如何看待幼儿园教育。当然,随着近些年我国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体制也越来越多元化、均衡化。相应地,大家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更多地开始认识并尊重孩子的差异,能够更加公平地对待他们。现在许多幼儿园已经开始主动去研究特殊孩子,并真正开始承担起教育培养他们的责任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持续推动这件事。

  做好融合教育师资培养的制度设计

  记者:除了观念外,开展融合教育还有哪些困难?

  邓猛:在观念之外,难点主要是教师专业知识与方法的缺乏。目前,除特殊教育专业外的其他师范教育专业,并没有开设特殊教育的相关课程。所以教师在面对特殊孩子时,就会出现恐惧与无知。恐惧是因为没见过,无知是不了解。所以我们在师范教育的课程里,应该加入特殊教育的相关课程。

  另外是在职培训,我们需要通过培训,给教师更多的专业成长机会,至少让他们了解特殊孩子的基本特点。比如他们行为的表现形式、原因等。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应对方法。只是现在,教师得到的培训机会还比较少,我们需要做好顶层规划与制度设计,努力为他们提供系统化的专业培训。

  除此之外,就是一些专业支持,比如建立资源教室,聘请特殊学校或康复机构的专业人员提供一些专业指导。如果这几个方面都能够做到位,那么融合教育开展起来就不再是一个难题了。

  《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26日第4版

 

责任编辑:孙佩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18017998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8017998号-1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