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当天,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儿童中心、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的首届中国儿童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与会嘉宾围绕儿童优先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强调要形成儿童优先的社会共识,在国家的各项战略和政策制定上,坚持儿童优先原则,给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重视。
为什么要强调儿童优先?这既是基于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也是未来的需要,更是文明和道德的需要。因为儿童是我们的未来,实现人类发展目标不仅要靠我们这一代,还要靠下一代。更因为儿童是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发言权,没有表决权,没有决策权,所以需要成人为他们的权益代言,帮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童年生活幸福与否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个成年人身上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从童年生活中找到答案,关爱儿童,为他们创设积极、友好、更具关怀力的环境,是儿童健康成长与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重视儿童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我们欣喜地看到,儿童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关注和重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政府在推进儿童发展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儿童健康、教育、福利、社会环境、法律保护得到了全方位的保障。国际公益组织报告显示,中国因持续在改善儿童福祉方面获得显著成效,儿童童年生存环境指数居亚洲发展中国家之首。
但也要看到,随着中国向高收入社会迈进,儿童发展需求不断提升,边远贫困地区儿童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发展问题还没有机制化的解决办法。目前我国仍有1.3亿多0—18岁儿童生活在农村,有3500万流动儿童随父母在城市生活,他们中不少人的就学还有诸多限制,800多万特殊儿童在就医、就学和融入社会上还存在障碍。
解决好这些处境不利儿童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是衡量儿童优先原则落实的重要标志。而真正把儿童优先落到实处,需要包括家长、学校、政府部门、慈善组织、企业等各方力量的努力,需要多条腿走路,来一场供给侧改革。于政府而言,是要在促进儿童发展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要将儿童置于各项政策考虑的优先顺序上,在出台法律、制定政策、编制规划、配置资源时,在公共设施、文化环境、舆论氛围等各方面,优先考虑儿童的利益和需求,为广大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全程关怀和全面保障。比如,城市流动儿童入学问题,大城市的教育资源的确紧张,解决这一问题应当合理设置办学门槛,鼓励多元化办学,丰富教育资源供给。同时,在流动儿童入学门槛设定上要努力做到一视同仁,让流动儿童能够真正融入父母生活、工作的城市。
政府之外,落实儿童优先,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齐心协力。要重视家庭教育的力量。家长要为孩子做好表率,给予孩子更多关心和关爱,让他们在充满爱和温暖的环境中成长;学校要真正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用成绩来衡量孩子的成长。社会机构也要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在践行和保障儿童优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创新形式参与儿童发展,为落实儿童优先提供更加多元、丰富的资源和条件。比如,儿童节期间,美团公益就联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起了“儿童优先 守护起点”联合行动,利用平台连接亿万用户的优势,倡导公众关注偏远地区农村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活动不仅吸引了公众捐款支持山村幼儿园建设,也通过平台向广大用户普及了儿童优先的理念。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不仅强调政府在配置公共服务资源、保障幼有所育上的责任,也强调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多种形式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就充分体现了多元供给的思路。
孩子的模样就是未来我们共和国的模样。落实儿童优先,让所有的孩子都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全社会的责任,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儿童优先从口号到行动、从行动到成效,为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担起责任,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
(作者系本报记者)
责任编辑: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