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日,中小学生将迎来新学年。朝阳区、海淀区、通州区、昌平区等多区将有新校启用,数千优质新学位被送到市民家门口。据了解,新学位不局限在中心城区,新城和重点区域成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重点区域。市教委此前透露,今年教育集团覆盖学校还将新增百所,使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学生。
副中心迎名校名师
新学年,城市副中心的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继续扩大,一批名校携名师“落户”。
12年一贯制学校北京学校小学部金秋迎来新生。该校设有共享区,将打造开放、共享的大型实验室和科技创新中心,助力学生探索自然奥秘。按此前计划,该校中学部计划2020年秋季开学。
黄城根小学通州校区将投入使用,除普通教室外,该校配套建设科学实验室、音美劳教室、游泳馆等设施。
今年起,通州区还将吸引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落户,实现十一学校等工程开工、深化集团办学模式等已经写入该区今年折子工程。
“回天地区”教育资源升级
北京“回天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实施已满周岁,北京市教委在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引进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昌平学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昌平学校等教育资源,有力弥补了这片区域的教育资源短板。
昌平一中天通苑校区正式成立小学部,并开始招收一年级新生。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昌平学校天通苑校区一年级招生计划从4个班增到6个班,满足更多居民在家门口上好学校的愿望。
海淀区教委、北师大培训与基础教育管理处及北师大二附中达成合作共识,在北师大二附中位于西三旗的国际部现有校址上,成立北师大二附中海淀学校,今年9月开始招收初一学生。另外,该区教委还和昌平区教委、中关村二小签约,决定合作举办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昌平学校,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教育。
朝阳新增4800个优质学位
今年,朝阳区通过新建、改扩建5所中小学,新增优质学位4800个。该区教委介绍,明年,该区将构建起“板块式布局、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发展”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格局,努力满足区域适龄儿童就近上好学的需求。
大兴区新学期新增一所十五年一贯制的学校——北京润泽学校。该校是由金融街集团、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两大国有企业联合投资合作创办。
西城区京华实验学校新学年首次迎来新生。该校是西城区教委设立的九年一贯制的公立改革实验学校。该校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四类课程:优秀文化传承类课程;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类课程,比如创造课、研究性学习课、科学活动课、信息技术运用课;加强审美情趣培养类的艺术课程;健全人格课程,比如团体心理辅导课、自然体育课、综合实践活动课。
相关新闻
昌平区成立4个学区4个教育集团
本报讯(记者 牛伟坤)昌平区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改革启动会日前举行,该区成立4个学区,涉及27所学校;成立4个教育集团,涉及14所学校。
4个学区分别是天通苑学区、回龙观东学区、回龙观西学区、南口学区。天通苑学区包括7所学校:天通苑学校、天通苑小学、清华附小昌平学校(天通苑南校区)、清华附小昌平学校(天通苑北校区)、东小口中心小学、昌平一中教育集团天通苑校区(原昌平一中天通苑校区)、中滩中学;回龙观东学区包括8所学校:昌平二中教育集团回龙观校区(原昌平二中回龙观校区)、昌平第二实验小学、霍营中心小学、回龙观二小(农学院附小)、首师大附属回龙观育新教育集团本部、首师大附属回龙观育新教育集团华电附中(原回龙观学校)、首师大附属回龙观育新教育集团华电附小(原昌平实验小学)、清华附中悦府小学;回龙观西学区包括4所学校: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学校、北京育翔小学回龙观学校、史各庄中心小学、回龙观中心小学;南口学区包括8所学校:十五中南口学校、南口铁道北中学、桃洼学校、南口学校、南口镇小学、南口中心小学、南口铁道北小学、南口职业学校(小学)。
4个教育集团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昌平基础教育集团、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教育集团、昌平一中教育集团和昌平二中教育集团。其中,北京师范大学昌平基础教育集团包括3所学校:北师大实验小学未来科技城学校、北师大二附中未来科技城学校、北师大昌平附属学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教育集团包括4所学校:首师大附属回龙观育新教育集团本部、首师大附属回龙观育新教育集团华电附中(原回龙观学校)、首师大附属回龙观育新教育集团华电附小(原昌平实验小学)、首师大附属回龙观育新教育集团沙河校区(原沙河中学);昌平一中教育集团包括3所学校:昌平一中教育集团本部、昌平一中教育集团天通苑校区(原昌平一中天通苑校区)、昌平一中教育集团西关校区(原昌平三中);昌平二中教育集团包括4所学校:昌平二中教育集团本部、昌平二中教育集团回龙观校区(原昌平二中回龙观校区)、昌平二中教育集团西环路校区(原昌平六中)、昌平第二实验小学。
依据市教委相关要求,同一学区内的集团,在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下,根据中考改革的方向和要求,积极探索集团各校间学生联合培养、贯通培养等试验。纳入集团化办学后,各成员校将实现各种资源的共享,包括集团内场地设施资源、课程教学资源等。
责任编辑:孙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