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承担着“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的责任,现已成为教育共识。过去,父母的角色主要是教师、教练、侦探和朋友,进入21世纪,有学者提出父母应该是“伴奏者”而不是“指挥者”。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观念,已慢慢在父母的心中扎根。新时代父母要担起立德树人的教育重任,或许需要“民间教育家”这个崭新的角色定位。
教师可以通过系统的培养路径和方法获得教师资格证,父母却注定要自然生长。家庭教育的终身性、实践性、深刻性等特点,为父母提供了一个无可替代的成长情境。无时无刻不在面对问题、激活经验、更新知识、解决问题,这一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使得离孩子最近的父母成为民间教育家成为可能。
更迭的教育问题是父母成为民间教育家的基础条件。正如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所说,知识绝不能始于虚无,它总是起源于某些背景知识、某些困难以及某些问题,学会理解一个问题,只有靠解决问题的尝试和失败才能达到。
父母遇到家庭教育问题时,也许不理解原因所在,但总会试着去解决,并在解决过程中反思解决方法。即使遭遇失败,也意味着向理解迈出了第一步。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父母需要应对不同的问题,伴随着问题的解决,父母的个人知识就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一过程往往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生长的个人经验是父母成为民间教育家的丰富资源。“人们知道的知识,比所能表达的东西多得多”,是英国哲学家波兰尼的著名论断。同理,父母是具有个人知识的,他们的行为受已有知识的支配,虽然他们也许无法用言语说出整套的教育原则。
父母的个人知识来源于自己的成长经历、受教育经历,虽然带有较为明显的经验色彩,但通过家庭教育实践和他人的批判,可以升华为客观知识,有益于孩子的成长、父母自身和家庭的发展。
真实的教育情境是父母成为民间教育家的练习场。知识的情境性特点已得到心理学家的论证,家庭是教育发生最真实的情境,其中父母和孩子是相互作用的主体。亲子阅读、家庭会议、亲子活动甚至亲子冲突等日常生活,包含了诸多教育元素,都是真实的情境,父母只要用心去体会、思考、交流,根植于情境中的知识就会生根发芽、不断发展。
比如很多父母重视亲子阅读,最初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增长孩子的知识。我曾经组织过11个家庭3次指定内容的亲子阅读,随着交流的深入,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也是一种亲子互动的方式,是一条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的路径,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机会。有个爸爸4个月中带着孩子阅读了50多本绘本,最近在用思维导图与孩子共读“噬菌体”,俨然成长为一个“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智慧爸爸。
理性的自主选择是父母成为民间教育家的内在动力。基于父母可以成为民间教育家这一理论假设,我曾用4个月观察10个家庭参与学习的过程,切实感受到他们正在向着民间教育家的角色转变。其中“回归母亲的角色”“温柔地坚持”“坚持做我认为对的事情”这3个故事,朴素但不普通,让人难忘。
回归母亲角色的妈妈说:“我不再时而扮演老师的角色,时而扮演各种奇奇怪怪的角色,而是真正扮演一个母亲的角色,用爱去感染孩子、观察孩子、支持孩子、陪伴孩子。”可见,只有不断追求发展的父母才会积极地选择、学习、建构教育知识,发展教育能力。
温柔坚持的妈妈初次见面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夫妻俩都不太会说话,所以不太懂与孩子的交流。”但和孩子在一起时,妈妈总是替孩子说话。我告诉她:“你替孩子说得太多,要相信孩子。”4个月里,这个妈妈坚持学习家庭教育知识,还把教育体会写下来,尤其在落实“温柔地坚持”这个原则时,走过一个难能可贵的自我培养过程。
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的妈妈分享说:“一开始作业可以用鸡飞狗跳来形容,要么孩子哭,要么我崩溃,每次事后就后悔,开始反思,回想自己参加父母学习时老师的种种教诲,开始慢慢修炼。”她举了一个预复习的例子:“即使孩子需要两个多小时才能写完其他孩子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我也不放弃和孩子一起预习、复习的习惯”。因为在她看来,这是在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而且是对孩子有益的事情。
在成为民间教育家的过程中,父母自我反思必不可少。有研究者指出,反思的过程是“建构和分辨”(现在或过去的)经验对自己的意义的过程,反思的结果将产生不同的观念认识。父母遇到困难时的每一次自觉选择,面对问题时每一次自我学习、自我反思,每一个观念的形成,每一个行为的转变,都需要在面对真实教育问题的反思中得以实现,都使他们离民间教育家的角色愈来愈近,教育理念日渐趋于科学,教育方法日渐趋于理性,这正是家庭教育科学化的应有之义。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编号:KYCX19_0731]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