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当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惠州大亚湾小学交到校长叶祥佳手上时,学校大门口的路都还没有铺好,学校所有教师都是当年新招聘的,多数是应届毕业生。整个学校,除了校长和副校长是“老”的,其他一切都是崭新的。
拥有近30年校长经历的叶祥佳,带着两个“看家本领”从湖北来到广东,一是他研究多年的成果“阳光引悟教育、快乐自我实现”的办学理念,二是以课题研究带动教科研、促进教师发展的实践经验。
“阳光引悟教育、快乐自我实现”办学理念来自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叶祥佳认为,自我实现作为人的最高需求,也应该是教育的目的所在,学校教育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去体验、感悟、生成。几十年的从教经历让叶祥佳深有体会: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不可替代的生活体验。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启发、激励,营造尊重和爱的氛围。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都能拥有自我实现的生命体验,过一种“真实、幸福、完整、快乐的教育生活”。
如何让新教师尽快将“阳光引悟”教育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是叶祥佳上任之初面临的首要工作。叶祥佳总是在教师会上讲:“我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网站上有没有老师的文章上传,每一篇我都会读。”叶祥佳也会点评教师的文章,还会择优收录到自己的专著里。在叶祥佳的不断鼓励下,每个教师都开始写“教育叙事”。
其实,这是叶祥佳督促教师进行教育观察和反思的手段。要想有的写,必须先观察、感受、读书,写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叶祥佳自己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1978年走上教师岗位的他,课余时间就是读书、写反思。即便当了多年校长,叶祥佳也一直坚持教科研,从“三位一体教学”到“五让教育”,再到“阳光引悟”教育,40年不断研究,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所以,叶祥佳希望学校每一个教师都能享受读书、写作和教科研带来的幸福和成就感。
通过这样的写,教师们慢慢改变了问“怎么办”的习惯,更多地问“为什么”,从着急解决问题走向研究问题,走向了教科研。
带着思考教书、读书
2016年9月,仅有两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吴秀秀怀着忐忑的心情迎来了自己的第一届一年级。那是一群怎样的孩子?她猜想着。由于心里没底,她找来有关一年级教学的图书仔细研读。开学初的家长会后,大家都在私下议论:“这个吴老师挺有经验的。”听到这样的评价,吴秀秀偷着乐了。
现在,华中师大附属惠州大亚湾小学的许多教师都养成了一个习惯,遇到问题和困惑首先是到书中寻找答案。阅读成为教师成长路上的有力支撑。
吴秀秀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总因学生不听话而生气,并将原因归结为是学生的错。直到读到于永正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上的一段话:“我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一想到孩提时的我,我对学生就会多一份尊重、理解、宽容。我会向学生交出这样一张‘名片’——‘名片’的正面写着两个大字‘微笑’,下面书写着三个关键词:尊重、理解、宽容。”读到这句话,吴秀秀开始反思,不再逃避自己的问题。
初读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老师》,吴秀秀的内心是焦虑的:原来我做错了这么多;原来我曾经以为是对的,其实对学生未必是对的;原来这么累,是一种“虚假努力”,不能真正提升自己;原来过度的体力内耗就是职业倦怠的催化剂;原来过于急着“怎么办”,忽视了“为什么”,一心只想快速解决问题,忽略了正确归因的重要性……阅读后,吴秀秀的焦虑慢慢被拂去。她找到了新路子——做有思想的教师,做研究型教师。这不是一句空话、口号,而是一种思维转变。
人人都是课题研究者
提起课题研究,教师们总是有畏难情绪,刚出校园的年轻教师更是不敢想。但是,叶祥佳不这样认为。叶祥佳是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校长,从他的个人成长历程看,课题研究始终伴随和推动着他的职业生涯,“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就是课题的来源,课题研究是问题的解决之道”。他深知课题研究对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重要性,于是申请了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阳光引悟新课堂研究与实践”,鼓励教师全员参与。
叶祥佳是从课堂走出来的专家型校长,“课堂是教科研的源泉,也是教科研的场所,更是教科研的目的”。大家聚在一起探讨阳光引悟教学,大多数时候就是磨课。
作为课题组成员,吴秀秀为了上好《桥》这一课,一遍一遍地研究“阳光引悟新课堂”的行动策略和路径,与课题组成员一同反复试课、听课,教学设计也是改了又改。
课题结题时,500多节这样的课题研讨实验课支撑起了“阳光引悟”教育理念,还有2000余篇论文及教育叙事、30余篇实验报告,结集出版《阳光引悟》《阳光引悟教育实践》《阳光引悟教育叙事》3本专著,形成了“四种教学模式”“四种学习常态”“四大原则”“四条大于定律”“四个显性标志”“四种核心素养”等6条行动路径与策略,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
在总课题之下,还产生了区级及以上“阳光引悟”系列课题16项。1991年出生的吴剑锋是学校主管德育的副校长,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负责人和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吴剑锋将“阳光引悟”教育与学校“谷”文化相结合开展课题研究,课题“阳光引悟教育学校谷文化的建构和实践”成功立项。“课题研究就是发现工作生活中的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谈起课题研究,吴剑锋颇有心得。
教育科研带动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和教师的迅速成长,学校也成为当地一所引领性学校。“叶祥佳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把大亚湾教育搞活了。”大亚湾宣教局局长曾文浪说。“叶祥佳的办学有质量、有特色,成果显著,彰显了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合作办学的品牌效益。”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办主任王志彬评价道。
发现每一个鲜活的生命
因为思考,因为研究,因为用心,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惠州大亚湾小学的教师慢慢走向了教育的本质和核心——人。
别看教师们都很年轻,可说起自己班上的学生,个个都是专家。
“90后”教师韦明月是个“问题孩子”转化能手,问她怎么做到的,她说:“其实不要板着脸训斥他们,要努力理解他们,就会找到他们心中那个柔软的部分。”韦明月班上曾经有一个存在交流障碍的孩子,她想尽办法寻找问题的症结,终于发现孩子3年级时曾因好伙伴的“背叛”而受伤,从此拒绝与人交往。韦明月找来孩子的父母,让父母带孩子找到那个伙伴,帮孩子解开心结。“我就想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为他们包扎内心的伤口,让他们更加坚强的长大。”韦明月说。
面对理解能力差和性格有缺陷的孩子,教师谢汶津特别能理解:“这些孩子在学习上不能与同学同步,行动也不如别人敏捷,他们受到了伙伴的冷落,成了班级中的‘灰色人群’。这是一群更需要爱的孩子。”她对这些孩子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是老师眼中最可爱的孩子”。这句平实的话,就像一缕阳光,温暖着孩子的心,让孩子感觉生活在大家的关爱中,让他们体味到了生活的美好,重新找回了自信。
教师陈晓玲也发现,师生间的信任是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我们要培养自我实现的快乐阳光学生,也要培养自我实现的快乐阳光教师。”叶祥佳常常对教师这样说,教育教学是师生相长的过程,也是师生相互成就、自我实现的人生旅程。
“阳光引悟”教育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理念,它渗透在学校教育的每个细节,成为一个大家共同书写的故事,师生都是这个故事的书写者,他们用自己的实践让这个故事朝着更深远的地方拓开,再拓开去。
《中国教师报》2019年06月26日第7版
责任编辑:孙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