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哥”的课,学生爱听
—— 记天津师范大学思政课教师王雪超
这学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结课后,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王雪超收到一名学生发来的短信:“超哥,以后没有机会听你讲课了,好遗憾。我以前上课特别喜欢玩手机,是你把我从手机里拉回到课堂上……”
这样的短信,王雪超每学期都会收到许多:正上他课的学生赞叹他讲得真好,告诉他自己的感悟;结课了的学生遗憾不能再上他的课,表达留恋;即将毕业的学生告诉他自己的成长,以及从他那里受到的影响……
被学生亲切地称作“超哥”的王雪超,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仅仅6年时间。是什么令他的课堂成为学生心之向往?记者有幸走进“超哥”的课堂。
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离上课还有10分钟,偌大的阶梯教室内已座无虚席。
“十九大之后,中央政治局7位常委一起去做了一件事,大家知道是什么事吗?”跟往常一样,王雪超的这节课以时事开篇。他讲述了十九大后,7位常委去了一大会址、嘉兴南湖,重温入党誓词,追忆“南湖精神”,从而引出讲课的主题——“中国人民有了主心骨”。
随后,他讲述了中共一大召开时从上海到嘉兴南湖惊心动魄的全过程,并谈了自己在学生时代参观一大会址时的感想。
通过解析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早期新文化运动,王雪超带领学生们了解了近代中国人民精神上的被动,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有了主心骨,精神上从被动转为了主动。
“1921年,他已是月收入大洋1700元的少将,但他却辞官求学,再次踏上寻求救国之路。1922年,他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11月,经周恩来等介绍,他在德国加入中国共产党。”王雪超讲起了一个放弃荣华、投身革命的故事,并请学生们“猜猜他是谁”。随着故事的推进,答案逐渐明确。“他是朱德!”学生们异口同声。
“超哥用精彩的故事讲述那个需要主心骨的年代,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积极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最终成为了我国革命斗争的主心骨。我喜欢这样的思政课。”2018级学生胡嘉仪听完课后意犹未尽。
价值引导比知识传授更重要
王雪超的课堂有一个时事评论环节。每节课的前10分钟是他的“找事”时间,家事国事天下事,大事小事身边事,他会找各种各样的“事”带到课堂上去谈,中美贸易战、G20……渐渐地,这一环节成了他讲课的一个“招牌”。
在王雪超看来,思政课不应该只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一种判断事物的能力。而结合时事对他们进行引导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今年中美贸易战开始后,王雪超专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为学生作专题讲授。针对部分学生认为中美贸易战离自己很远的想法,他分析了中美贸易战与大学生之间的关联:贸易战会使经济受到影响,就业机会减少,大学生就业自然也会受到影响。他同时分析了贸易战中中国的优势,帮大家树立了不怕打贸易战的信心。
“那么,在中美贸易战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为国家出力?”课上,王雪超提出了引人深思的问题。经过讨论,学生们给出了答案:“我们应该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努力奋斗,让祖国越来越强大。”
2018级学生陈露说:“超哥让我对思政课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不仅能从他的课堂上了解时事,学习知识,还能认真思考,懂得更多道理。”
他希望跟学生一起成长
来自河北省邯郸市农村的王雪超,在天津度过了十几个年头。2013年从南开大学博士毕业后,他回到本科母校天津师范大学任教。
他始终记得仅有初中文化的父亲得知他成为一名大学教师时脸上乐开了花的样子,也时刻记得博士毕业前导师对他说的话:上课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一定要把课上好,千万不可懈怠。
他不能懈怠,也不敢懈怠。走上讲台前王雪超就一直在思考:上课到底是为了什么?知识吗?不单纯是。那是为了什么?人,为了人。知识之外,应该让学生认识自己国家的过去和现在,认识个人的价值和意义。
他把每一节课都当作讲课比赛来对待。入职后的第一个学期,他有了一套完全属于个人的教案;第二个学期,他开始创建自己的授课素材库,且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扩充和更新。“准备一学期的课程,工作量不亚于写一篇博士毕业论文。这些付出也让我明白,45分钟的一节课,背后凝结的是450分钟的教学准备和不断更新。”王雪超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因讲课出色,6年来他先后获得多项荣誉:天津市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标兵……
相比荣誉,王雪超更看重学生的评价。他连续6年在“生评教”中位列全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第一名,许多已毕业的学生遇到困惑还会向他求助,市场营销专业一名学生上了他的课之后决定报考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每一次看到学生因为听我的课而认真思考,每一次有学生课下跟我探讨一些问题,我就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王雪超笑着说,“我喜欢他们叫我‘超哥’,也希望能跟他们一起成长。”(本报记者 陈欣然)
《中国教育报》2019年08月08日第1版
责任编辑: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