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与共和国齐龄的西安美术学院迎来了七十周年华诞,作为此次庆祝建校70周年系列活动和新时代中国美术理论建设系列活动之一的“国家美术形塑——新中国美术70年学术研讨会”于10月18至19日成功召开。此次会议由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承办。
会议开幕式由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尽晖主持。开幕式上,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郭线庐在致辞中向前来参加此次会议的各大艺术院校领导、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陕西美协领导、艺术家和各界来宾表示由衷感谢和热烈欢迎。他指出,此次会议的召开是基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华民族昂首阔步走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这一时代背景下。其目的正是为了全面认识新中国美术创作的时代特点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用一种丰富的、生动的、变化的历史观,从审美和艺术的视角来观照新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西安美术学院的几代艺术家们,也是不忘初心、不懈追求,传承和发扬红色美术精神,创造出长安画派、黄土画派这两个深植于三秦大地的艺术流派,为当代中国画坛提供了有意义的标杆和参照系,真正实现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抒情、为社会立言。因此,希冀这次学术研讨会围绕国家美术形塑的主题展开的深入讨论,能够建构起新中国美术发展史的理论框架和学术体系,构想新中国美术创作的未来图景,推动新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深入开展。
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里为此次研讨会发来致辞,在致辞中他指出,这次会议是以西安美院这70年的教育历程为学术观察平台,就新中国美术7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予以历史的梳理和全方位的学术研究,是全国美术理论界相约西美的一次盛会!希望新中国美术70年大型学术研讨会,能够为当代美术发展打开新的学术视野,提供新的艺术发展动力,为探索中国美术自主发展的道路作出重要的理论思想贡献。他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预祝国家美术形塑新中国美术70年学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并对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理论家、美术史学家表示真诚的祝福。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副主任吕品田、张晓凌、牛克诚、李一、黄宗贤,秘书长张敢,委员郑工、徐虹、徐红梅、赵农、邵亦杨、李若晴、李永强、王平、吴端涛,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邓福星、国家博物馆李文秋、中央美术学院张世彦、张鹏、于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翁剑青、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池瑜、杨灿伟、南京艺术学院冯健亲、首都师范大学张鹏、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林木、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艺委会工作处贺绚绚、西安美术学院朱尽晖、程征、李青、范淑英等三十余位来自全国美术理论界的著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此次研讨会。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与会专家学者们以“新中国美术的现代性”、“转型与借鉴”、“新中国的公共艺术”、“美术研究与批评”和“新中国美术教育与西北美术”为议题,分五个单元展开研讨。
第一单元,专家学者围绕新中国美术的现代性叙事、特征与内涵等问题等展开探讨。由尚辉、牛克诚主持,张晓凌、郑工、吕品田、邓福星、于洋、程征、尚辉等学者进行主题发言。
其中,张晓凌将新中国美术置于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叙事中加以建构与呈现。认为新中国美术是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以抗拒西方现代性为前提,致力于本土的现代性探索的时期;郑工以“中国建设”主题美术创作作品入手,探讨了中国建设主题美术创作形象塑造的两种倾向,一是从单一性身份向复合性身份转换,二是从寻求形象的共性特征转为突出其个性特征,形象表述的要点,消解职业身份而强化人的存在;吕品田以“民族复兴与新中国美术发展大势”为题,强调民族复兴是贯穿新中国历史的宏伟社会理想和实践目标,也是把握新中国美术交流、美术创作、美术研究以及大众美术教育等实践的宏观历史视角和价值依据;邓福星对1949年以来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论述了各个时期主要美术思潮的兴衰流变,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以及出现的某些问题和倾向;于洋就“全国美展与新中国70年美术创作的路向建构”问题展开探讨,提出汇聚时代佳作、总结艺术本体规律、推陈出新与选才育人,及拓展“大美术”学科疆域范畴,是历届全国美展对于新中国美术发展所起到的文化导向与建构作用;程征以“一个展览计划与长安画派”为题,带领大家回顾了长安画派产生的历程,强调了赵望云、石鲁、何海霞在长安画派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尚辉在关于“新中国美术的现代性特征与内涵”这一问题上认为中国美术的现代性,必然存在东西美术的冲突与融合这个中国独特的现代性命题。而贯穿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全球与在地这些矛盾运动的,则是如何表现这个现代社会的主体——人民的精神变迁问题。新中国美术的现代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大众化美术转向、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外来美术的本土化以及在与世界美术发展态势并行互动中凸显中国经验这四个方面。
第二单元以“转型与借鉴”为议题,意在讨论新中国美术70年创作发展历程中呈现出的流变及其内在揭示的问题。由吕品田、张敢主持,林木、张鹏(首都师范大学)、黄宗贤、徐虹、邵亦杨作主题发言。其中,林木以“新中国时期中国画现代转型类型”为题,指出与西方革命性突变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的演进是以中庸中和为文化基础的借古开今,推陈出新,是柔和的渐变与递进,而非西方式革命的突变;张鹏回溯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物画的创作状态和发展脉络,并尝试开掘了其中一些相关的理论问题;黄宗贤以新中国民族题材为切入点,探讨了在这一创作巡礼过程中所折射出的国家认同与文化想象;徐虹探讨了“现代中国女性美术流变”问题,指出20世纪中国社会最大变化之一是妇女在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的变化;邵亦杨讨论了8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发展,特别关注是国家、学院与个体艺术家之间的关系。指出中国现、当代艺术拒绝简单的定义,体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甚至矛盾性的特征。
第三单元以“新中国的公共艺术”为议题,由吕品田、张敢主持。众专家学者围绕公共艺术在新中国美术的发展概况及其相关问题作了讨论。其中,翁剑青探讨了中国雕塑艺术在近70年来所呈现的形态及观念中显现的意义、转化及问题,认为中国社会进入20世纪中期之后,中国雕塑在承接20世纪早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而快速的发生了诸多变化与发展,呈现出中国现当代文化背景下的雕塑艺术和观念形态,并成为中国现当代艺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杭间、曹小鸥两位学者合写的会议论文“中国设计70年述评”(由杨灿伟先生代为宣读),聚焦建国70年来的设计,分三个时期(1949—1979、1979—2000、2000年至今)分别阐述其阶段性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冯健亲以“独树一帜的中国现代漆画”为题,强调中国现代漆画萌发于传统漆艺的深厚土壤,同时更是20世纪以来中国新美术运动演进历程的产物。强调当下,回归和审视中国本土文化的精华,树立自身的民族自信,形成与时代发展同步的趋向,是漆画艺术在新时代发展的必然使命;张世彦探讨了“中国壁画文化的近世砥砺”问题,认为20世纪的中国壁画,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同步,在继承古典传统、汲取世界先进经验的同时,与时俱进,取得了长足发展。作为公共艺术,当代壁画通过汇聚多元时空的宏大信息,不仅区别于同时代中国其他画种,也使中国当代壁画更具中国绘画的传统特色;李文秋分析了1949年以来连环画的“大众化”捩变,指出中国连环画自1949年以来走过的七十年历程,“大众化”是其必需面对和解决的现实命题。而中国连环画 “大众化”最根本的依据就是人民的心声。
第四单元“美术研究与批评”重点探讨了新中国美术批评、传统画学思想如何实现现代转化以及全国美展体制等相关问题。由黄宗贤、李青主持,陈池瑜、徐红梅、张鹏(中央美术学院)、李一、李永强、王平六位学者分别作了主题发言。其中,陈池瑜认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美术创作、美术批评与理论研究都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新中国美术批评与美术创作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美术批评紧密围绕创作问题展开,同时批评理论对美术创作又发生积极作用;徐红梅提出要建立延续传统画学文脉的中国当代美术史论体系,在新时代,史论建构和评价标准如何更新?外国美术、美术史研究“走出编译状态”之后应如何重新确立学术立场?传统画学思想如何实现现代转化?这些都是建立能够彰显中国美术观的中国当代美术史论体系急需解决的问题;张鹏(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以“丝绸之路艺术的古今之鉴”为题,结合中央美术学院针对丝绸之路艺术而开展的相关教学科研活动,重新探讨了古代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在现当代文化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李一着重阐述的是新中国70年书法的发展问题,强调新中国书法的时代特色是走近人民大众,走向社会公共空间和创作意识的强化。取得了如下成就:一是创作流派纷呈和书家辈出。二是书学研究视野拓宽和学科初建。三是书法交流的范围扩大,书法传播在国际间展开;李永强从70年中国画现代转型中“线”的革命问题出发,指出“线”的革命只是中国画现代转型、创新中的一个小部分,它体现了部分画家们对传统中国画技法语言如何进行现代性表达的思考与探索;王平以全国美展为例谈美术界的评奖,指出虽然经过13届全国美展办展经验的积累,评选、评奖在操作层面上已经有了很强的程序性。但全国美展评选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需要以科学、民主、公正的原则来进行改革,尤其是全国美展要引导画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时代精神和文化意识,体现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
第五单元以“新中国美术教育与西北美术”为议题,重点围绕地域与美术教育之关联构建问题进行了相关讨论。由黄宗贤、赵农主持,范淑英、李青、李若晴、吴端涛四位学者作主题发言。范淑英以“西安美术学院与新中国美术教育发展历程”为题,梳理了西安美术学院70年美术教育的发展。作为与共和国同龄的西北地区唯一一所美术院校,其历史沿革和教学方法、体系和模式的变化,构成我们理解新中国美术教育的一个丰富案例。从统一走向多元,从对外来美术教育模式的学习和照搬,走向彰显民族和自身特色,也是新中国美术教育的走过的历程。李青以楼兰艺术遗产切入点,探讨了新中国西部丝绸之路的美术考古发现与研究,指出楼兰文化通过丝绸之路的交往与传播,对东西方艺术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在人类文明史中赋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李若晴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主题创作”为例,对新中国50-70年代的革命圣地题材美术创作情况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受到意识形态上的要求,艺术家在创作手法上所进行的变革。吴端涛以“南湖红船:新中国美术作品中的中共“一大”会址和党的形象”为题,指出无论是文字还是视觉图像中,作为“一大”会址的南湖画舫实际上也经历了从某一具体物质实体到党的精神象征的内涵转变。而这个转变的结果,就是由原来的南湖“画舫”成为南湖“红船”,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党的重要精神
特质——红船精神。另外,朱尽晖提交的论文深入地阐释了“美育与构筑文化强国”的密切联系,指出国民心智的增强、民族精神的振奋、文化自信的坚定离不开审美教育的提升。以大美化育人民,以大美塑造民族,通过培养和发展美育,可以于视觉呈现中满足观者的审美新期待,并有效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全面健康的蓬勃发展。而美术教育的目的即是在审美传播的过程中,使接收者得以领略古今中外的艺术瑰宝,感知历史与文化,将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艺术瑰宝传承下去,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达至人格养成与灵魂塑造。
在全部议题讨论结束后,由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美协理事、《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尚辉对研讨会作了总结发言。他首先对与会专家学者以及承办此次会议的西安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师生所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同时对此次研讨会的价值和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他认为,这次会议是在新中国诞生70周年之际召开的一个研讨会,是对70年来新中国美术的一次回望和理论探讨,是必然可以进入历史史册的一次重要学术活动。虽然会议时间和每一位专家学者们发言的时间都比较短,但通过此次研讨会,我们还是对新中国美术七十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梳理,总结了国画、油画、漆画等不同画种在不同时期的兴衰演变和阶段性特征。虽然没有特别激烈的争论,但有思想的交锋和碰撞。希望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各位学子能在会后继续围绕会议中所提出的问题展开持续的思考与交流。
责任编辑:孙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