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国画大师、黄土画派代表人物、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刘文西因病在西安逝世,享年86岁。
追思厅里,《苹果之乡》《米脂婆姨》等一幅幅画作上,一个个正直、勇敢、淳朴、善良的陕北农民形象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但是,乡亲们再也看不到那个总是穿着银灰色衣裤、头戴灰色解放帽,“在钱上画毛主席像”的画家了。
刘文西,我国人物画泰斗、黄土画派领军人物,第五套人民币毛泽东画像的作者。他生长在江南水乡,却将一生献给了陕北的黄土地。他在60余年间赴陕北采风、写生100余次,足迹遍布陕北26个县的沟沟峁峁,结交了数百位农民朋友,画了上万张速写。
他一生坚持为人民而创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与陕北农民结下深情厚谊,为延安贫困乡亲捐款数百万元,创作了数千幅陕北题材作品,《毛主席和牧羊人》《同欢共乐》《祖孙四代》《黄土情》等被奉为经典。
他以陕北人物画蜚声画坛,陕北成就了他,而他也塑造了陕北。
“艺术的根应深植于人民中间。”
2017年10月15日,“心中有人民——刘文西百米长卷展”在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出的百米人物画长卷《黄土地的主人》是刘文西历时13年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他向党的十九大的献礼。整个画卷长102米、高2.1米,全景式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陕北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
“我搞了很多创作,在新时代,没有成规模、有分量的作品是对不住这个时代的。”时年84岁高龄的刘文西,与时间赛跑,试图把60多年积累的陕北农民形象和对黄土地的深刻感悟都在画中表现出来,鲜活地记录下这一段历史。
1933年,刘文西出生于浙江嵊县(今嵊州市)水竹安村。195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喜爱画画的刘文西进入上海育才学校学习美术。
在那里,17岁的刘文西第一次听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此指引了他一生的文艺道路和艺术实践,“原来只是把学画当作一种兴趣爱好,并不知道文艺是什么。学习《讲话》之后,我才知道画画要与工农兵结合,要与工农兵交朋友。我要一辈子像毛主席说的那样,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服务。”
1957年,已是浙江美术学院四年级学生的刘文西,满腔热血奔赴神往已久的陕北延安进行毕业创作。沟壑纵横的黄土地、咆哮奔腾的黄河、高亢浓烈的陕北民歌、勤劳质朴的人民,这一切让他惊喜、着迷,强烈的创作欲望促使他急切地想要去了解、去融入、去把它们都画出来。
1958年毕业,刘文西选择来到西安美术学院。几年后,28岁的刘文西以水墨画《祖孙四代》一举成名,这幅画和《毛主席和牧羊人》一起奠定了他的黄土艺术风格。
“艺术家必须始终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的根应深植于人民中间,如果不真心地深入生活,不真心地爱着人民,就登不上创作的高峰。”从1957年起,长达半个多世纪,刘文西秉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理念,赴陕北采风、写生100余次,足迹遍布广袤苍茫的黄土地,结交了数百位农民朋友,画了上万张速写。
作为黄土画派的领军人物,刘文西提出了“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的艺术主张,用毕生精力描绘着黄土地和她的儿女们。
“典型环境创造了典型人物。陕北地处大西北,艰苦的生活环境塑造出陕北人民独特的形象,他们朴素、善良、厚道的品格更让我感动,我更想把他们画出来。”刘文西笔下的陕北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不一样,每个人物都有依据。他说,画画就像唱戏一样,群众爱看才能吸收它的思想。要画得生动画得活,让群众喜欢看你的画,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缺一不可。
“习总书记提出的‘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这对我们来说是鼓舞,也是警醒。”2014年10月,读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刘文西感慨地说。
那本《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保存了60多年,每年都要拿出来翻一翻。尽管许多字句早已熟读能诵,他依然看得很认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我从来没有动摇过。要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探索怎样把人民画好,画出我们新中国最有创造力的人民群众,画出他们的优秀品质来”。
“画家只有和人民建立起血肉相依的情感,才能懂得为什么人画画、怎样画画。”
在刘文西的家中,摆放着一幅他亲手绘的毛主席头像素描画,这是1997年他应邀为第五套人民币设计的正面毛主席像,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作为中国画坛人物画影响力最大的画家之一,刘文西一生共画了60多幅关于毛主席的作品。除了领袖题材作品外,他把更多笔墨对准了陕北黄土地上普普通通的农民。
“创作是艰辛的,画家只有长期融入生活,和人民建立起血肉相依的情感以后,才能懂得为什么人画画、怎样画画。只有把生活和人民放在心里的画家才能画出人民欢迎的作品。”半个多世纪以来,刘文西先后100多次深入陕北,走遍了陕北26个县,有20多个春节在陕北度过。他带学生到延安,每次都要待几个月甚至半年,感受乡亲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在艰苦劳动中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土地的深情。
刘文西对陕北的热爱是浸入骨子里的。他常常选定一个村子为“据点”,再徒步把周围的村子都走一遍,一天走十几里地,跟农民交朋友,聊天唱戏、扭秧歌、打腰鼓。乡亲们称他“在钱上画毛主席像的画家”。
他叫得出村里老乡们的名字,了解他们的家庭、性格和成长过程。刘文西曾画过一个陕北小姑娘,从她5岁一直画到60多岁,见证了她人生中每一步的变化。
近年来,刘文西又创作了《黄土情》《陕北人》等表现人物群像的作品,不仅人物个体栩栩如生,而且人物的表情动作及人物之间、人与景之间的呼应,乃至群像所连成的动态变化,人物的疏密起伏与姿势表情,构成充满内在张力的有机整体。
“作品的高度和深入生活的深度是相互的,你越深入了解就越热爱劳动人民,你就画得越生动,越能表现他们的生活。”他反复向学生们强调,要“深入到人民中间”“画家塑造人物,一定要描写人民的心灵,描写人民心灵的美好”“有感情了,画出来的人物才是生动的、独特的、有血有肉的,而不是千篇一律、死板苍白的”。
黄土画派研究院副院长、黄土画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崔振宽说:“刘老师每次带我们去外地写生,他比年轻人劲头都大,特别是他对陕北人民群众那种真实的感情让我们非常受感染。”
2013年7月,延安遭遇特大暴雨,刘文西非常关心,托人打听乡亲们的状况,时年80岁高龄的他一口气说出了一连串老乡的名字。随后他捐款100万元给当地用于灾后重建。
长期的深入生活,刘文西获得了大量素材,为他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多年来,他先后发表作品千余幅,出版个人作品集十余本,获国家级奖项7次,创作《毛主席和牧羊人》《陕北人》《东方》《解放区的天》和巨幅系列长卷《黄土地的主人》等主要作品近百幅。他的艺术创作,使黄土地成为中国人物画的一种艺术图腾,在中国画坛产生深刻影响。
“我还想活到120岁,希望每年都能来陕北,把美好的东西都画出来!”
2019年大年初一,古城西安张灯结彩,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年已86岁的刘文西依然坚持外出写生。由于身体不太好,两三个人半抬着帮他坐进了车。外面天气很冷,他就坐在车里,颤颤巍巍地握着手中的画笔,一丝不苟地画着素描,一张又一张,直到天完全黑下来。
画画就是刘文西的生命。他说:“只有画画才能让我忘记病痛。”每次出去写生,他一画一整天,完全看不出病人的模样。一旦停下画笔,他就感觉全身疼痛难忍。每次画完回家的时候,他都得放平车座平躺着。
有一年因为生病,他瘦得只剩下50公斤,翻身要两三个人帮忙,手都抬不起来。病情一好转,他就跟着大家外出采风,身体反倒好起来。
每年他都要去陕北采风。有一年身体不好,走不了路。他就让人抬到车上,躺着到了延安黄陵县,实在挺不住才又返回。就在住院去世前,他还完成了一幅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美术展的作品,终因身体原因未能题名、落款,后选定贾平凹代为完成。
2015年3月,刘文西率黄土画派一行60余人去延安过大年。在安塞县魏塔村,他坐在料峭的寒风中画了整整一下午。晚上回到宾馆,手肿得跟发面馒头似的,疼得动都不敢动。看着他痛苦的样子,有人忍不住说:“您这是何苦呢,以您的年龄和身份,现在完全可以什么都不用干,安心坐享天伦。干吗非得大冬天来陕北写生,而且一画就是几十年,您就画不厌倦吗?”
“我来不够、画不够!”刘文西说,“要深入生活、融入百姓、情牵百姓,才能创作出反映生活、讴歌生活的好作品。我今年83岁了,来了90多次陕北。我还想活到120岁,希望每年都能来陕北,深入生活、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把我看到的美好的东西都画出来!”
刘文西说,人就怕浪费生命。一分钟、一秒钟都要计较的,不能随便放走的。他几乎把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艺术创作,献给了他深爱着的黄土地。就在临终前,他还嚷着要看延安时期的电影,收集创作素材。对于他来说,朴实的、真正来自于人民大众的情感表达、艺术表现,是绘画的生命。
刘文西倡导创作的多样化,主张创新要从深入生活开始,从观念的扩展开始,用自己的思维、视觉和感受去观察认识生活,要有区别于历史和他人的独到之处。他说,艺术家的手要伸向生活,伸向传统,同时还要伸向世界,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家,他始终强调,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是统一的,教师要以身作则去实践,只有自己实践好,创作出好作品,才能教学生怎么做。他以六十年的身体力行,带动、影响了一批批的学生、同行和追随者。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郭全忠说,从基本功到如何创作,自己都是沿着刘文西的路子走下来的。
西安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家春说,刘文西之所以能成为大师,因为他做到了很多人所做不到的:他六十年如一日,坚持到陕北深入生活、融入生活,体会陕北人民的喜怒哀乐,寻找人民群众的生活之美、劳作之美,写生稿达三万多张,80多岁高龄还外出写生,每天坚持写生八个小时以上;他始终发自内心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艺术家要有社会责任和担当。
美术大师吴作人评价刘文西说:“半生青山,半生黄土,艺为人民,传神阿堵。”
诚哉斯言。
责任编辑:孙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