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镛山水
大镛画山水,以书入画,笔笔生发,胸中丘壑,信手偶得。大镛心无挂碍,无名利羁绊,加上心性洒脱,笔下能闲,虽是余事,反得原趣。
其于瓷都景德镇所绘逾百件瓷器,各种形制,美不胜收。材质有变,心性难违。大镛本色体现,且玩且探索,一经得手,天趣难掩,欲繁欲简,信笔而为。较之纸上施墨,更见轻松自由,尤其能因形构图,大胆留白,虚实相生,将工艺与艺术溶为一炉,件件可珍。
画家画瓷几成流风,风之所向,雅俗互见。大镛能事瓷若纸帛,一笔不苟,虔敬而为,所得者不惟艺术瓷器人争宝之、藏之;其艺术品格更是人争褒之、扬之
“大镛在山水画上很天才,很空灵,很难得守传统,很耐看!……祝贺他,也期待他!”——著名作家贾平凹
“认识刘大镛,支持刘大镛,分享刘大镛!希望刘大镛越飞越高,越走越远!”——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副主委赵东科教授
“大镛是一个有着三四十年绘画经历的画家。他最近在瓷上发现了一片新天地,那就是他在瓷上画的山水经过窑变之后出现了墨彩都不能达到的另一种效果,这种有些梦幻味道的风景,都让他如醉如痴地不断地去探索,我想,一个勇于更新自己的画家是没有止境的,总是享受着探索中的艰难,我很欣慰地看到他的成长。真正的成功总是属于和时间较量、和自己较量的艺术家。大镛对此是深省的,愿他的下一次展出更惊眼,更淡定,有一种中国逸品画家那种风神来给观众更好的艺术想象,提升人的精神情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艺术评论家柯文辉先生
不管是弘扬主旋律还是笔墨当随时代,都离不开对“质”的追慕、探寻,入“质”愈深,其“妍”必妙,不若此,那妍只不过形同虚设的花瓶,虽美却僵不见生机与活力。石涛说“蒙养”,入古寻质即蒙养之一端。刘大镛先生显然是深谙此理的,所以他的作品在不违时风的外表下,蕴含着一股难得的味外之味、象外之象,这自然依赖于他对“质”的不懈的追求。——书法家、艺术评论家李立荣
刘大镛先生在传统这条路上,走的眼明心亮,无论从范宽,石涛和黄宾虹,还是《石门颂》到王铎,他都认真地揣摩和临习着,加上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慧根,和不同时期的顿悟,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气息和气象,常常让人大吃一惊。——翟旭鹏
刘大镛最早从芥子园入手,后主要学黄宾虹先生,与当代艺术家王镛为师。一位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集大成者、一位是当代传统艺术的优秀艺术前辈,对于一个学徒而言,他们无疑是两座大山。刘大镛没有被这两座山压倒,他快速、敏捷地用最大的勤奋与努力将二位老师的看家本领收归他的麾下,融汇于心,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却早已让人忘记其师傅的模样,用他笔,“写我心”,刘大镛用的是最传统的经典武器,打出的却是最具有个人时代特征的当代拳法。——原西安当代美术馆副馆长、博士胡晶
简介 ·刘大镛
1966年9月20日生于长春九台,现居西安。绿歌美术馆馆长,北方陶瓷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唐山陶瓷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会副会长,山水画家、瓷画家。
1978年拜高大鹏先生为师学习中国画,1987年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晓生工作室学习陶艺,2010年拜中国艺术研究院柯文辉先生为师。
1987年参加青年陶艺家德国、荷兰大使馆展,1988年参加《西安市庆七一书画大奖赛》并获书法、国画一等奖,同年加入“长安中国画院”,参加《白马寺建院全国书画名家大德邀请展》,同年与陶艺家毕晓生创建“西安陶瓷壁画厂”。2007年出版《刘大镛山水画集》。
2010年聘为“唐山陶瓷艺术研究院”研究员,2013年被聘为“北方陶瓷艺术研究院”副院长,2015年聘为“绿歌美术馆”馆长。
2015年在绿歌美术馆举办《刘大镛瓷画艺术作品展》,获得成功,一时间收藏者众多。
责任编辑:孙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