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非)这是一家普通的眼镜店,与别的眼镜店比并无不同,装修、陈设甚至略显寒碜。店主张兆理既是老板,也是推销员、验光师、配镜师,更是店里的清洁工、服务员。 今年44岁的张兆理是商州区沙河子镇南村人,早年曾在20世纪90年代的“南下潮”中只身前往深圳打拼;在眼镜行业工作十余年后,他返回家乡开始创业,开起一家集光学配镜、眼镜维修、特殊种类眼镜定制等为主的眼镜店。开店近3年来,从最开始没顾客上门,到现在顾客盈门,张兆理有一套自己的经营理念。
跟风南下闯世界
1994年,高中毕业的张兆理尝试过各种工作,始终没有如意的。时逢“南下潮”,村里不少待业青年纷纷南下闯荡,张兆理听回来的人说广东遍地是工作与机会,便和村里的几个青年一起南下深圳。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到了深圳,张兆理发现事实并不像乡亲说的那么简单:因为没有工厂从业经历,根本没有工厂肯要他这样的新手。眼看随身带来的生活费要花光了,工作还没有着落,张兆理慌了:夜宿房顶、蜗居废弃的工棚,半夜被雨水浇醒、被蚊虫叮醒……有的同伴已经无奈地返回,张兆理也曾打过退堂鼓,但还是凭着一股子韧劲坚持了下来。快一个月时,张兆理终于找到一份工作,在深圳市龙岗区的一家眼镜龙头企业应聘成功,成为一名学徒工。由此,张兆理与眼镜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进工厂,张兆理被分到了样板间,所有的眼镜设计图纸在这里被制做成样品,接受订货方的检验。由于张兆理毫无工作经验,厂里安排他对眼镜架上的小部件进行抛光。这是一个枯燥的工作,也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张兆理很快便适应了,还趁空闲办起了厂里的黑板报。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兆理的绘画与粉笔字被一位德国的技术总监看中,于是将他调配到了雕刻组,主要负责对眼镜角花部位的雕刻。虽然能写一手好字,但雕刻对张兆理来说也是一项全新的挑战,开始三个月,张兆理就在石膏上练习各种雕刻技法,手被刻刀划伤了就贴上创可贴,被磨蚀了就用水冲一下继续雕,直到获得了技术总监的肯定,才开始在红铜等特殊材质上雕刻。这份工作张兆理一干就是12年,他的工资也从最初的300元涨到后来的5000多元。
返乡开店做老板
2010年,张兆理的父亲患病,需要人在身边照顾。回家之后,看到父母年事已高,自己多年不在家没能照顾,张兆理深感愧疚,便辞去深圳的工作,留在家里照顾父亲。五年后父亲病逝,他的人生再次陷入迷茫。2016年,年届不惑的张兆理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开眼镜店。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家里反对声一片:做眼镜与卖眼镜是两码事呀!可张兆理认为,自己熟悉眼镜行业,有着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优质货源,比别人有先天的优势。拿着买房的十几万元首付款,选店面、进设备、联系货源……张兆理的眼镜店开了起来。
在张兆理的眼镜店,一副精美的油画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幅油画后面还有一个故事。”张兆理说,几年前一名西安美术学院的学生来到他店里配镜,当时互相加了微信,后来这位学生再次联系到他,表示还要配眼镜,但手头比较紧,并提出“以画换镜”,于是便有了这幅装裱精美的油画。
在南方工作生活十余年,张兆理深受南方人经营理念的影响,一直坚持以诚待客、薄利多销、让利给消费者的理念。因为他坦诚爽快的性格,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和很多顾客成了朋友。有位顾客看中了一副国际一线品牌的墨镜,却觉得价格过高迟迟没有购买,后来张兆理与这位顾客聊天很投机,张兆理以低于市场价很多的价格将墨镜卖给了这位顾客。现在,这位顾客已成了他的好朋友,没事便来他店里喝茶聊天。一次,一位商洛学院的学生来配近视镜,最后钱不够,张兆理便把眼镜直接送给了这位学生。“我看她的旧眼镜已经用不成了,我也不缺这一点钱,就送给她了。”张兆理说,能为那些有困难的人做点事,心里很高兴。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用心经营,张兆理的店已经在商州小有名气,不少人都慕名前来配镜。“今年的顾客是去年的两倍。”张兆理笑着介绍。
创业趋稳热心公益
在眼镜店的后面,有一个四五平方米见方的空间,这是张兆理的工作室,里面摆放着各式配镜和修理眼镜的工具和仪器,就像一个小小的眼镜加工厂。
在深圳打工时,张兆理利用业余时间在当地的职业技术学校考到了验光师证,他不仅会加工眼镜,也会验光和修理,一个人身兼数职。小店进入第三年,逐渐步入正轨,也开始见到效益。经常看到一些老年人眼睛看不清,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却没有意识或者能力来配一副适合自己的眼镜,张兆理便萌生了为这类人群送眼镜的想法。鉴于自己能力有限,张兆理从去年开始为五保户和80岁以上的沙河子镇老人免费配老花镜,目前已经为好几位老人免费配镜,使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接下来,张兆理还想联系当地的社会团体,带上自己的机器,利用所学知识,去乡村给更多的老人和孩子送去合适的眼镜,为他们科普科学用眼的知识。
责任编辑: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