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水鱼鱼
作者:奥翔宇
人是一种容易怀旧的动物,很像是“飞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诗句中的鸟和鱼。
离开故乡富平,来到西安求学,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吃多了校园自助餐,便常常怀念起家乡的家常饭。进入夏季,酷热难耐,不由想起外婆做的那美味爽口的浆水鱼鱼,便盼着等着外婆快点来到西安,好让自己美美实实地吃上一回浆水鱼鱼。
外婆是制做浆水鱼鱼的高手。我曾亲眼目睹过制做的全过程,很特别,也很生动。“鱼鱼” 其实就是用玉米面做成的面鱼儿。外婆告诉我,这是几十年前那个饥饿年代提倡“粗粮细做” 、“以稀代干” 时,家家户户常吃的饭。做时,先把锅里的水烧开,再把事先准备好的一碗调成稀糊状的面粉芡汁徐徐倒入水中。待其与水完全融合后,一只手持小擀杖不停地转着圈儿搅动,顺时针或逆时针都可以,但只能顺着一个方向;另一只手则将面粉均匀地撒入汤锅。感觉差不多了,便把擀杖轻轻挑起,看看面糊能不能挂住。确定稀稠度合适之后,便用麦秸旺火烧煮,直到面糊持续冒出无数圆溜溜的大气泡,表面形成皱褶才算熟了。这个过程,乡里人把它叫“打搅团” 。
“搅团” 打好后,可以热吃,也可以晾凉以后再吃,而要制做“鱼鱼” ,还必须借助一个专用工具——“漏鱼筛筛” 。农家的“漏鱼筛筛” ,大都是在葫芦瓢上用烧红的火筷子烫钻成大小相同、排列有序的小圆洞自制而成。后来市场上出现了铝制品,虽然方便了,可做成的“鱼鱼”却总是不大地道。
“漏鱼” 开始了。只见外婆一手端起“漏鱼筛筛” ,下面是一盆凉开水;另一只手则陆续把“搅团”舀入“漏鱼筛筛” ,一边舀一边用勺子按压。这时候,奇迹出现了。只见一条条肥嘟嘟、滑溜溜的面鱼儿,像写意画家笔下撇出的无数小鱼一样,争先恐后地游向水盆深处,好看极了。常常感叹先辈的智慧,发明了这种面食并称为“鱼鱼” ,实在传神。仔细观察“鱼鱼” : 一头略圆,如头;一头稍尖,似尾;极为相似而各具情态,钻进水盆似乎还正在摇头摆尾呢。
制做“浆水鱼鱼” ,先得做好浆水。这一农家技艺是先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乡里人把它叫“卧酸菜” ,很形象。有人觉得难做,有人觉得容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了。首先得准备一件粗瓷器皿,大者如缸如瓮,小者如盆如坛,内外擦洗干净备用。然后将择好的芹菜、白菜洗净控干,一层一层码放在容器内,状如叠卧。接下来把刚下完面条的面汤烧开,迅速倒入容器,再加入浆水引子或酵母让其发酵。期间,要用干净筷子经常搅动。两三天后,揭开盖子,一股酸香味扑鼻而来。此时,浆水清亮泛白,菜叶略带金黄,尝一口微酸带香,说明浆水已经大功告成。
暑假,总算盼来了外婆,便嚷嚷着让她给我做“浆水鱼鱼” 。她亲昵地点了一下我的额头,说:“你呀,我看是让好东西吃腻味啦!这可是过去穷人家才吃的饭。”
开饭时,外婆用笊篱把“鱼鱼” 盛入碗中,又舀来一大勺从老家带来的“浆水” 浇在上面。调料很少,仅仅加点盐、葱花和油泼辣椒而已。黄亮亮的“鱼鱼” 在清清的浆水中拥挤着、晃动着,和漂浮的绿菜红油相映成趣,活脱脱一幅《群鱼戏水图》。不要说吃,就是看上一眼,也让人垂涎欲滴了。
这顿饭,我“呼噜呼噜” 一连 吃了两碗,吃得解馋,吃得过瘾。这是我多年来吃过的一次最美味的农家饭。从“浆水鱼鱼” 中,我不仅吃出了外婆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更吃出了社会变迁的味道。
作者简介:奥翔宇,男,生于2001年,陕西富平人。现就读于西北大学附属中学,文学爱好者。曾在《陕西文学》、《长安学刊》发表散文、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