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美国最大的刷屏事件当数高校招生舞弊案——有钱家长贿赂有关人士帮助孩子“走后门”升入大学。美国检察部门起诉了50人,包括33名学生家长和9名高校体育教练、中介机构负责人等。丑闻波及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等名校及一些明星和名人,在美国引起广泛关注。《纽约时报》刊发《扫雪机父母挡不住的爱》谈论“扫雪机式父母”的“扫雪机式育儿”方式。涉嫌招生舞弊的家长正是“扫雪机式父母”的典型代表。
美国曾经有“直升机式育儿”的说法,指父母像直升机一样焦虑地徘徊在孩子身边、监控他们的一举一动。但据说“直升机式育儿”已经是20世纪的做法,过时了。现在一些富裕家庭的父母更像“扫雪机”——隆隆向前,清除孩子人生之路上的一切障碍,让孩子不遭遇失败、挫折,不错过一切好机会,而“走后门”之类的事则向孩子保密,让孩子不必因此感到羞耻。
这次被曝光的招生舞弊案中的孩子,大多不知道自己是靠父母行贿才被录取的。美国的家庭教育专家分析说,“扫雪机式父母”的出现,是高校升学竞争加剧、就业竞争压力增大,让家长的焦虑变得无以复加的结果。对许多富裕家庭来说,升入好大学是必不可少的成功标志。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的入学申请人数增加了一倍,但学位数量的增长并没有跟上,顶尖学校甚至基本保持不变,入学竞争异常激烈。
“直升机式父母”就像一架24小时不停歇的直升机,监控孩子在哪里、在做什么,让孩子没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和自主选择;“扫雪机式父母”则走得更远,干脆把孩子人生之路上所有的障碍和困难直接“扫掉”:不仅为孩子上大学铺平道路,还包办代劳,随时帮助孩子解决任何困难和风险。
“扫雪机式父母”的任务是帮助孩子争取各种优质资源,确保孩子拥有最好的、接触到最好的、不错过各种好机会:孩子还没出生,就开始想方设法寻找获得进入精英幼儿园的机会;孩子入学后做法愈演愈烈——把孩子遗忘在家的作业专程送到学校,给教练打电话要求自己的孩子加入运动队,帮助孩子获得各种奖项以增加“光环”和优势等。在人人都有奖杯奖牌的年代,“扫雪机式父母”的孩子成了新的特权儿童。
在《纽约时报》等机构的一项调查中,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家长表示这些现象已经成为不少家长习惯的日常:帮孩子预约理发或者看医生等各种事务,提醒孩子学校各种任务的截止时间,发短信或打电话叫孩子起床避免睡过头错过上课或考试等。有位教师介绍说,有个学生的妈妈曾打电话请教师将学校餐厅的菜单发给她,以便她帮助女儿选择午餐吃的东西,另一位家长则通过视频聊天干预孩子宿舍发生的偷吃花生酱事件,帮助解决纠纷。
美国家庭教育专家指出,家长帮助孩子“扫雪”是一种难以打破的养育习惯。这样的父母已经为自己制造了一个角色:一直为孩子处理事情,从未让孩子犯错或面临挑战。如果你在孩子高中时就这样做,往往大学也会这样;如果你在大学里这样做,当孩子们工作后你就无法停止这样做。
这样的父母让下一代的情况正在变得更糟,让年轻人没有能力管理基本生活。上大学或者毕业进入就业岗位后,从未遇到过困难和障碍的孩子往往会迷失在现实世界中,挣扎求存。据美国高校管理学生的人士介绍,美国不少大学新生缺乏在学校独立生活的技能,有的哪怕离家很远也要求回家住,原因五花八门:有的是因为宿舍里有一只老鼠,有的是因为不喜欢室友,有的说学校事情太多了自己处理不了,有一个学生不喜欢有酱汁的食物,面对大学餐厅放了酱汁的食物手足无措。
美国有关机构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不仅仅是富人,不同阶层和种族的美国家长都有“扫雪机式育儿”的想法,无论他们是否能负担得起。这个结论是否普遍准确尚待研究,但可见“扫雪机式育儿”方式并不是个案。
在美国,真正能“扫雪机式育儿”的主要是权贵阶层的父母,他们拥有金钱、关系和专业知识,有指导孩子大学录取和就业的经验和渠道,也有钱投资各种课程和资源甚至贿赂,知道如何比他们的孩子领先两步扫除障碍。没有这些资源的家庭不一定有钱投资课程、贿赂大学辅导员,也可能没有经验指导孩子的大学录取和就业。
值得关注的是,在当下的中国,像“直升机式父母”那样24小时监控、不放心、不放手,像“扫雪机式父母”那样处处代劳、处处争取、既保护过度又想确保孩子处于竞争金字塔尖的家庭教育方式,不乏其例。
帮孩子为人生道路做好准备,还是为孩子准备好道路,哪一种父母更有人生的智慧,答案似乎不言而喻。但实际生活中,人们选择的并不总是对的那个答案,不少家长似乎更倾向于“为孩子准备好道路”。家长为孩子推平障碍、扫净道路的同时,也扫掉了孩子自我成长、独立发展的机会,孩子自己还能做什么、会做什么呢?一旦家长不能陪伴孩子一生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