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 起
5月4日上午,在秦东名校——瑞泉中学新校区,渭南市第二届“家风与家庭教育暨子女学业发展与成长规划高峰论坛”在这里隆重举行。高大宽敞的真三楼宣化厅座无虚席,渭南市妇女联合会、临渭区教育局等单位领导,各中小学校家长1300余人聆听专家报告,体验现场交流。会场安静有序,报告中阵阵爆发的掌声,互动前众多家长高高举起的手掌,告诉我们这是一场直击心灵的成功的论坛活动。
82岁的老先生
论坛有幸邀请到资深教育家王文湛老先生。老先生曾是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国家副总督学、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秘书长。
王老已82岁高龄,但他精神矍铄,腰板硬朗,步履稳健。一个小时的报告他站立完成,对工作人员提供的座椅一刻也没有使用。他讲话不用稿件,思路清晰,语气亲切,不高的声音还有一些余音绕梁的美感。
比对我们周围的许多人,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太早表现出未老先衰、脱离岗位、逃避责任、安闲享乐的思想行为,我们真应该向这位老人学习。
不断学习进步的家风
王老报告中提到自己的家庭。父亲在解放前只接受过四年教育,曾在银行干杂务,但在与银行职员交往中学会了打算盘、写文书,还自学成为三等日语翻译。他在不断学习中进步,最后成为银行副总经理。母亲只接受过两年教育,但经过不断学习,最后能读懂《红楼梦》《西厢记》。由于父母的教育影响,家里兄弟姐妹四人皆成才。
王老还通过手机和麦克风向我们展示了他8岁孙子一段朗诵唐诗的音频。孩子稚嫩的童声展现给我们的是,读唐诗不再是简单的记忆和枯燥的背诵,那是对唐诗美妙意境和节奏的精神理解,诵读已经成为一种深入骨髓的艺术享受。
在这样的家庭,学习就是生活,就是生命成长的最高贵的组成。
王老还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1951年他13岁,学校组织夏令营活动,将学生带到清华大学,学生们参观了图书馆、科技馆、校史馆等地方。从此,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一颗理想的种子:他要发奋学习,考取清华大学。经过初中、高中的几年努力,他成绩不断进步,最终如愿考入清华大学。
196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留校。1984年,他被调入教育部工作。
给我们的启示是:给孩子一次机会,让他接触一次高雅和尊贵;点燃他内心的梦想,让那颗心灯燃烧起来。
几个真实的案例
王老在报告中讲到几个案例,值得我们深思。
1、“妈妈是打牌的”
这是中国教育报上的一篇文章。说一个孩子上幼儿园了,老师问孩子:“你姓什么?”孩子就说他姓什么。老师问:“你多大了?”孩子就说他多大了。老师又问:“你妈妈是干什么的?”孩子就说:“我妈妈是打牌的。”
这个案例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家长身教的重要性。虽然也许某些“经常打麻将家长”的孩子一样非常优秀,但这样的家庭教育文化却远离了“优雅”、靠近了“庸俗”,它的积极影响最容易破碎,往往不够长远。我们还是崇尚良好的、可传承的家风。
2、教育比金子更珍贵
英国首相丘吉尔小时候在乡下一次玩耍差点被淹死,一个农民救了他。为了感恩,丘吉尔的父亲要送给那位贫苦农民许多金钱,农民拒绝了。丘吉尔的父亲决定送农民的孩子弗莱明和丘吉尔一起读书。后来丘吉尔成了著名的政治家,弗莱明因为发明青霉素获得了诺贝尔奖。
回想在鲁迅《故乡》一文中,他儿时的好朋友“闰土”也很聪明,因为家穷没读书,最终成了一个孤陋寡闻的老农,而鲁迅读私塾,留学日本,成为闻名世界的大文学家。两相比较我们不难看出:金子是到手的财富,教育是明天的财富。金子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教育却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3、北京光明小学“我能行”校园口号
北京光明小学用几十年时间践行“我能行”教育思想,让每个孩子喊出“我能行”口号: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别人说你行,努力才能行;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争取明天行;能正视不行,也是我能行;不但自己行,帮助别人行;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争取全面行,创造才最行。
“我能行”口号是基于对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律的激发与培养,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的家庭教育。家长要引导孩子:相信自己,努力争取;承认差异,悦纳自我;团队合作,互助竞争;全面发展,勇于创造。
就像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在《再见了,亲人》公开课开场白中让学生说“你行,我行,他行,人人都行”一样,我们要让孩子产生“你棒,我棒,他棒,人人都棒”的积极心态。
缘 续
王文湛老先生是资深教育家,他的许多观点和语录在网上可以查到。他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教师成长的诸多思想都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归根结底都是这个社会的成年人,面对今天和未来、我们和孩子,每个人需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勇于改变,积极践行。
感谢晨之光培训学校、瑞泉中学为我们提供这次与教育大师零距离接触的机会。
(临渭区胜利小学 王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