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末,一座中国航天技术产业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西安航天产业新城在古城西安东南方的少陵原上拔地而起,它南依秦岭,北接西安主城区,依托陕西航天工业扎实的发展基础和雄厚的科研实力,立足航天工业,推动军民融合,带动产城融合,向建设世界一流航天产业新城大步迈进。2015年,在这样一片生机盎然、潜力无限的航天热土上,一所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高品质园林式全日制公办学校——西安航天城第一小学诞生了。
这所由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管委会创办的公办学校虽建校不满四年,教职工平均年龄也仅29岁,但这所“年轻”的学校已经在短短几年里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和较高的社会认可:“全国STEM教育领航校”“全国少儿美术教育示范单位”“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优秀组织单位”“西安市优美校园”……
阳春三月,记者慕名来到这所美丽的校园,试图探寻学校在短时间内实现高速、高效发展的奥秘。
从一小启航 绘制航天教育新蓝图
张军红是西安航天城第一小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同时也是西安航天管委会社会事业局教育主管,对于教育,特别是航天城教育,张军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考。
2015年8月,已到不惑之年的张军红离开工作了24年的西师附小,成为航天城一小这个新建学校的“当家人”。从普通教师一路成长到学校管理岗位,不同岗位的工作经历使张军红清楚地认识到,一所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与机制建设决定并影响着这个学校的发展。在西师附小负责教务管理工作期间,面对教师管理、课程建设、教科研和学校特色活动的开展等方面的问题时,张军红就积极尝试运用自己的方法,去除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弊病。“那时候我常常在想,一所好学校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如果给我一所学校,我该怎样办好它。”张军红说。
彼时新创办的航天城一小并没有什么知名度,全校只有12位教师和53名学生,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都捉襟见肘,教研活动更是无从谈起。“那段时间的确很困难,很多老师看不到学校发展的希望。”对于建校初期的艰难,张军红记忆犹新。
也正是在那段时期,张军红扑下身子扎根学校,深入一线、反复调研,不断修订并完善学校管理理念,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将“秉承传统、筑梦航天、走向国际、追求卓越”的办学愿景融入其中,使之更能体现学校特色,更符合学校发展方向,最终形成了航天城一小“合作——分享——主动——传承”的教师团队文化和“个性阳光、知礼善思、合作自主、智慧创新”的育人目标。
张军红的建校思路逐渐理顺了,办学方向也愈加明朗,建立一所怎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些问题在他的心中有了清晰的答案,学校发展开始迈入充满希望的新阶段。
建校第二年,航天城一小招生数量就实现了成倍增长,从50多人猛增到264人。目前,学校已开设28个教学班,学生人数达到1458名,真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校初期,我制定了学校发展的5年规划,在省市教学能手的培养,课程设置、教学及教科研的架构以及学校管理的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不过到去年,我们就已经提前两年完成了这些目标。”张军红自豪地说,“学校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是一样的,我们要经常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并为之努力,日常的小目标达成了,教育的大目标还会远吗?”
让阅读成为陪伴孩子一生的习惯
注重学生阅读素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直是航天城一小课程建设和育人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分学段开发“绘本阅读”“桥梁书阅读”“整本书阅读”等阅读课程,在课堂上对孩子进行读书引导和兴趣培养。一年级,老师们指导家长从“亲子伴读——亲子共读——学生自读”的阅读进阶方式带着孩子有计划地实施绘本阅读,学校推荐经典绘本读物,以丰富的图画为主,配有少许文字,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到了二年级,老师重点指导学生进行桥梁书阅读,这个阶段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习更多的字词语句,培养孩子的语感,丰富孩子的语文基础,独立阅读的能力也随之提升;从三年级起,学校着力实施整本书的文学读物阅读教学,逐步培养孩子综合阅读能力。
此外,学校还以“课内外整合、家校联动”为着力点,打造了属于航天城一小独特的“班级亲子读书会”,开展系列阅读活动。每个班级都建有多个“班级读书会”小组,连同家长一起,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开展读书分享活动。几年下来,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厚,阅读能力也都有了明显提高。“现在在班级里,完全不用担心学生的纪律问题,不管是早读还是课间,甚至是午休时间,孩子们都在安安静静地看书,阅读已经真正成为了他们的日常习惯。”三年级的年级组长付润芝老师告诉记者。
“读书会对孩子的帮助很大。”在谈到读书会对孩子的影响和改变时,三年级三班李思涵的母亲王燕英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通过参加读书会活动,给孩子营造读书的氛围,培养阅读习惯,孩子们学会了分享和表达。家长也通过和孩子一起参加读书会收获了很多,与孩子的关系也更加亲密了。”
“阅读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它就像人体里的微量元素,你似乎感觉不到它,但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却潜移默化地发生着重要作用,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航天城一小副校长芦焰为记者作了这样的比喻。“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把阅读,持续且深入地植入孩子们日常的学习中,让它滋养孩子的成长。”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据付润芝介绍,很多孩子刚入学时对读书并没有很大兴趣,“刚开始带阅读课的时候,我遇到一个叫王芝薇的孩子,她在上学前只认识四五十个字,底子很薄,对读书也并没有太大兴趣,为了改变孩子的现状,王妈妈带着孩子在入学之初就加入了班级的读书会,从绘本阅读入手,让孩子对书本不再感到枯燥,消除孩子对阅读的抵触心里,逐步引导孩子进行阅读,孩子在感受到分享的快乐之后,对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开始主动拿起书本进行阅读。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孩子的语文功底越来越好,对读书也渐渐有了新的认识,从以前的被动读书变成现在的主动阅读,通过几个学期的阅读,孩子的气质和精神面貌也越来越好,逐渐有了一种‘书卷气’,也开始写起了小作文,最近孩子已经开始写起自己的小小说了!”在通往知识殿堂的道路上,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伴随孩子的一生,也会让他们享受到和不善、不读书的人不同的生活。从校园“开放书吧”、读书漂流活动,到每月的读书推荐,再到每年的“校园阅读季”,航天城一小的建校三年中,阅读二字始终伴随着每一位老师、家长和学生,深植于每一位航天城一小教师的心中,深耕于学生的每一步成长之中。
传承传统文化 树立文化自信
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中,地处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航天城一小结合航天科技和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传承与创新”的发展思路,确立了“承·新”课程文化体系。构建了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内涵的“传统文化课程群”,立足陕西本土文化,将“华县皮影”“陕西剪纸”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学校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带进孩子们的课堂。
据学校负责皮影课程的老师李梦蕾介绍,学校在2017年9月份开设了皮影课程,校领导专门赴华县,邀请华县皮影传承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魏金全来学校对学生们进行专业指导。由于皮影的戏目大多是比较古朴的秦腔选段,寓意比较深奥,旋律和孩子平时听到的歌曲有很大差异,所以在理解上有较大的困难。对此,李老师特意选择了《沉香救母》《哪吒闹海》《大闹天宫》等几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动画片作为皮影戏目的蓝本,对其进行了剧本改编、背景音乐创作。同时,让校合唱社团参与到人物的配音之中,孩子们惟妙惟肖的声音让每一个皮影角色变得更加灵动、鲜活,声色俱佳。
校皮影社团虽然刚刚成立不久,却早已名声在外,先后受邀参与陕西省“2018六一节晚会”、西安电视台相关节目的录制,在2018西安市文艺汇演中荣获一等奖,学生们在参与演出的过程中,也深深地爱上了这项传统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与此同时,航天城一小在“承·新”课程体系下,打破学科壁垒,开展项目化学习,开发了主题为“中国记忆”的传统文化课程。以学生认知分年级确立了文化主题,全学科教师参与,多学科融合,开设以传统诗词歌谣、民间游戏、古典音乐、传统工艺等为主要内容的主题课程。
培养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航天城一小的育人方向,只有首先做好传承,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而“承”的目的就是为了“新”,在学习和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并将创新结果应用于当前的学习生活中。
家校携手垃圾分类 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垃圾分类投放有些“老生常谈”了,但实际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对此,航天一小实施了“学生带动家庭、家庭带动社区、社区带动区域”的措施,鼓励学校全体师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学校给每一个教室和办公室都设置了分类垃圾桶,帮助师生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还为每位学生发放了垃圾分类投放袋,鼓励学生把家中可回收垃圾用投放袋带到学校,按照周一投放纸张、周二投放废旧塑料瓶、周三投放废旧金属、周四投放废旧电池的顺序投放到学校指定的垃圾投放点并换取积分,凭积分可以兑换相应礼品。
此外,学校积极动员家长参与,履行垃圾分类家长指导员进校园的工作职责。每学年开学初,学校给家长发放垃圾分类志愿者倡议书,组建“垃圾分类家长志愿者”团队,成立家校垃圾分类交流微信群,家校联动的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
三年级三班盛禹昊同学的妈妈刘珂就是孩子所在班级的垃圾分类指导员。据刘妈妈介绍,她担任这个职务已经两年了,日常的工作就是给孩子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并且定期去班级检查孩子们的垃圾分类情况。“孩子现在的垃圾分类意识很强,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都会把不同的垃圾投掷到不同的垃圾桶里,我们家长也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环保意识,学校的这一政策,让父母和孩子实现了‘双赢’。”刘妈妈对学校的垃圾分类投放工作很是满意。
STEM——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助推器
2018年4月,航天城一小被评为“陕西STEM协同创新领航校”,同年6月又被评为“全国STEM协同创新领航校”。一所成立仅仅三年的新学校,怎样做到成为陕西省内STEM教学的开拓者和领头羊,副校长芦焰为记者进行了“揭秘”。
“目前我们学生的科学素养除了通过原有的科学课程进行培养之外,还要加强他们的行动体验与各类展现,这就需要在学习内容上要体现跨学科的学习特点。我们开展STEM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托真实问题、真实情境,开展体验、表达、创造等科学教育活动。”芦焰向记者介绍道。
为此,学校选拔各科优秀教师,组建高学历、多学科融合的STEM教师团队。除科学、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外,还将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整合至STEM教师团队,以便开展跨学科教学和项目化学习;学校与陕西省科技馆联合,在空间资源、教师资源及课程资源方面形成“馆校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学校还整合高校师资、航天基地研究所科研师资及社会力量,形成“科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其他学科教师+科研工作人员+高校教师+社会力量(科技馆教师)”的多元的STEM教师团队。邀请行业专家、科学家、民间技艺传承人等参与到学校STEM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中,为学生进行多学科的教授和普及。此外,学校还开设“校园科技大讲堂”,邀请航天科研专家、科学家走进校园开展系列科普活动;与陕西省科技馆、自然博物馆、“九号宇宙”等科技博物馆联合,将校内的科学教育延展到科技馆活动,创建了“馆校联合”的科技教学模式。
“比如我们之前进行的‘给树找家’活动。”芦焰介绍说,“我们校园内有很多不同种类的树木和花草,我们让学生在学科老师的带领下,对不同类别的植物进行识别和辨认,了解它们的名称、品种、生长习性等,并为每一种植物制作专属的‘信息名牌’。在辨认植物的过程中,孩子会通过科学老师的讲解,了解到植物方面的基本知识;在名牌上书写相关信息的过程中,又锻炼了学生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归纳能力;而在制作名牌的过程中,我们通过美术老师的指导,又帮助学生掌握了设计、制作等方面的技巧。通过这个小活动,学生学习到了多学科知识,心、脑、手并用,联动思维和综合的学科素养就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此外,学校的“非遗”项目教学——华县皮影戏,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依托在光影下进行的皮影表演,让学生亲身感受光沿直线传播的光学原理,验光距、角度、远近的差异所形成的不同皮影人物的大小,主动参与到对物理现象的探究中。同时,在社团活动中,让学生亲手用硬纸板设计皮影荧幕,学生在制作和表演两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在科学和美学两方面都有了很大收获。
冉冉升起的航天城教育品牌
“校长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靠模仿别人永远不可能成功。”谈到学校快速发展的“秘诀”,张军红坚定地说,“当前社会,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整个培养过程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标准化模式,学生就像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零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我们就是要打破或者优化改进这种模式,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2019年是航天城一小发展的第4个年头,在谈到对学校未来的展望时,校长张军红给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K15教育。“我们计划逐步实现航天区内的K15教育,即打通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教育。我和其他校长也达成了共识,无论是幼儿园、小学还是中学,各学段不能各自为政,必须一体化设计,体现出航天教育的理念。”张军红说,“在小学开设的一些课程,到初高中必须延续下去,继续升华,达到新的高度;小学也要把自己的课程、活动下放到幼儿园,让学生从入园开始就能接受完整、系统的教育。包括我们现在设定的一些课程,小学老师能力强,可以给初中学生上课;初中下放的一些课程,若小学老师不擅长,可以由初中老师来上,要把教师和学生整体拉通,这样在幼小阶段进行萌芽,到了初高中自然会开花结果。”
“航天城一小依托航天城这片科技、创新的沃土,有意识地通过STEM课程、读书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活动等,不断提高孩子的科学文化素养,这符合航天城的地域特色,也符合我们的办学理念。我们要开创的,是具有区域特色的‘航天城教育品牌’,我们要培养的,是秉承传统、智慧创新的航天少年!”张军红坚定地说。
责任编辑: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