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89岁的耄耋老人,几十年与烽火村共命运;
他曾先后13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他曾接待过美国前总统卡特等100多个国家政要做客礼泉烽火村;
他曾是陕西农业战线一面红旗——“烽火村”的擎旗人。
他就是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党的十大代表和第二、三、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王保京。
烽火村有个爱穿军大衣的老书记
第一次来到礼泉县烽火村时,适逢西安信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陕西光彩书画院院长吕东先生等人前来该村调研,王保京和吕东书记同镇、村干部商议科技兴农项目合作事宜。
虽已是耄耋之年,但王老精神矍铄,言谈举止思路清晰,记忆力不减当年,对烽火村的未来发展,老人更是充满期待。
王老1931年生于礼泉县烽火村,解放前当过地下党交通员,解放后带头搞互助组合作社。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在杭州会议上听到烽火社的试验田亩产玉米1500斤的喜讯,高兴地委托陕西省委张德生书记“向烽火社社员问好”。
王老1952年获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1954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58年,中国科学院陕西分院授予王保京“农民科学家”光荣称号;1989年被选入“中国名人大辞典”。
王老待人十分随和,穿着也很随意,身披一件70年代时兴的毛领军大衣;拄着一根笔直的竹棍当拐杖。
说起王老的大衣与拐杖,一位村民是这样给大家介绍的:“孩子们给他买的新大衣他不爱穿;买的好拐杖他也不要,就喜欢穿这件军大衣,也喜欢用这根旧竹杖。其实这和他老人家的作风一样,做事有军人的气魄和胆识,做人有竹子的刚直与虚心。”
在家人的搀扶下,王老拄着竹杖,缓缓挪步到了村委会院子的毛主席雕像前,乐呵呵地告诉大家说:“我最喜欢选这儿拍照了,站在毛主席身边,我就觉得特别亲切。”
合过影之后,王老一再嘱咐大家去烽火传统教育基地的展馆看看。这里的每张图片和文字都是王老亲自参与整理和校对的。他说:“打造这个烽火传统教育基地的意义,在于教育大家不忘根本,发扬革命精神承传光荣传统。”
展厅中,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记录着一段段令人热血沸腾感慨万千的峥嵘岁月。尤其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也曾头脑发热过”的几幅图片和说明,告诫人们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展现出烽火人的坦荡胸怀。在老人的讲述中,一幕幕已过去半个多世纪的“烽火往事”,再次拉开了它辉煌的帷幕……
当年“陕西新农村第一村”
据王保京老人介绍:“解放前,这里乱石成堆,很多村民都是逃荒到这里。解放后,互助组、合作化、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烽火村都闻名全省。我那时候我正当青年,带领社员向贫穷挑战,向贫瘠的土地要粮棉,我们靠着扁担推车平整土地实现粮棉增产;我们搞试验增产多交“爱国粮”;为村民统一建造居民楼,烽火村一时间成了陕西省第一个对外开放的重点村和陕西新农村第一村。”
烽火村的变化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关注报道,习仲勋等中央和省部领导同志考察调研,外省市纷纷组团参观学习。烽火村成为全国农业示范点,烽火村所在的公社也因内有烽火大队而改名烽火公社,烽火村成为陕西省第一个对外开放的重点村和陕西新农村第一村,先后接待了美国、新西兰、赞比亚等100多个国家的政要,成为外宾来陕西的必去之地。美国前总统卡特耳闻目睹烽火村的变化,称赞中国了不起,他送给村里的礼物至今还保存在展览馆里。
因为热爱农业科学研究粮食亩产“跨黄河”“过长江”,王保京被推荐上了西北农业大学。“农民上大学”成为当时的一大热点新闻。1973年,周恩来总理向陕西省委书记关切地询问王保京的情况,陕西省委提拔王保京为咸阳地委副专员兼礼泉县委书记,10年后王保京从咸阳市副市长任上退休。
回想起那段峥嵘岁月,王老激动不已:“那时候,我组织给群众耕地拉水,县上有个年轻人叫王兴民(音),从拖拉机上掉下来被压破了肝脏,凌晨一两点拉到医院,当时身边六个人没有一个能匹配的血型,我是o型血,我就说抽我的血。护士说怎么能抽领导的血,我说谁告诉你领导的血抽不了,今天我不抽血,就是不爱人民。我深深地感觉到,你给人民群众一尺,群众会回报你一丈,血脉相连不是一句空话。我大儿子在新疆当兵的时候,给我寄过一件皮袄,我知道有个五保户王金寿(音)没有孩子,我就把皮袄给了这个五保户,他直到去世之前也都一直穿着。那时候陕西日报的记者曾经写过报道我的一篇文章,到现在我还记得标题是《他感动了上帝》。”
王老退休后没有把家安在城里享清福,而是回村当10年了书记,一心想让家乡再次蓬勃发展。他的二儿子“王农业”名字就体现了老人对农村、农业、农民满怀的眷恋之情。
“我是从媒体中转出来的王保京”
王老得知我们一行是《陕西农村报》《陕西农村网》的工作人员时,显得十分高兴:“我和新闻媒体的感情特别深厚,这么多年来也交了很多媒体朋友,也有很多报社的领导和记者都给我采写过稿子,给我做过大量的宣传报道,也给了我很多的支持与鼓励。我也一直从媒体中学习,作用大的很。因为媒体是一面镜子,让人能随时发现自己的问题。所以说,无论是烽火村还是王保京,其实都是从媒体中转出来的,我和《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的渊源很长、感情很深,到现在都还和当初的一些老领导有联系。”
说起和媒体的诸多渊源,王老如数家珍:“《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南方周末》、《陕西日报》等好多媒体都写过我的文章,秦川、胡绩伟,丁济仓 ,还有《陕西农民报》的张光、马汉卿等都写过关于我的文章。张光、马汉卿还在烽火村体验过生活,在这里住过好长时间,他们稿子写的很好,我把稿子拿到北京去开会,北京的人都说稿子没有一个字能改。今年上半年我还跟张光也通过电话,和马汉卿也经常有联系。”
与“信德”同行谱写明日“烽火岁月”
如今的烽火村,改革创新的步伐依旧不减当年。作为烽火村的擎旗人的王老,也在一直寻找烽火村发展的新的突破口。他由衷地说:“凭我多年的经验,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做事不能光靠自己,一定要大家团结起来一起干。这次能与西安信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文化人、艺术家、企业家结成对子,真的是鼓舞人、带动人、促进人!感谢吕东院长,让我们有机会与他们共谋乡村振兴发展事业。”
对于同烽火村的合作发展的前景,西安信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陕西光彩书画院院长吕东颇有信心:“我的初心就是想把烽火村发展起来,把烽火精神传承下去。我们会把所有能动员起来的资源给烽火村辐射,把这边的老百姓带动起来致富。2018年初,公司就已经开始策划着与烽火村携手共同发展事宜。这个事情也曾多次向当地政府、该村老支书王保京等领导进行过多次汇报、洽谈和沟通。本着走智慧农业发展之路的目标,我们还多次走访了杨凌科技大学的诸多专家教授,初步拟定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地政府引导’的创新发展模式,在烽火村及周边村庄、泾阳县桥底镇等区域开拓现代科技农业园。2019年上半年,将会邀请中国农科院有关专家实地了解、勘探,早日拿出与礼泉县烽火村的发展合作项目总体规划书。我们的目标就是:真抓实干,努力建设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科技农业,打造烽火美丽乡村。”
西安信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同烽火村结对子搞合作振兴农村,是工业反哺农业的一个创新,是企业帮扶农村实现双赢的一个创新,是企村合作振兴农业的一个创新。愿合作项目早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愿烽火村这个老典型“古树新花今更艳”,早日实现老劳模王保京的夙愿!(张宝贵 记者 邵林喜 胡小宁 刘俊)
责任编辑: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