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兴农杰出人物 >

"兴农杰出人物"征文 蔡振锋:“第一书记”的铁汉柔情

日期:2019-03-03 09:14:51        来源:新西部教育网    浏览量:

  “小河是我的故乡,18年前我从这里走出大山,现在我要回来为家乡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办实事。”这是山阳县卫计局流动办主任、小河口镇袁家沟口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蔡振锋驻村第一天在县镇村三级见面会上说过得话,三年来他以一个农民儿子特有的纯朴和坚强,向凤凰山脚下袁家沟口村的父老乡亲们兑现着自己的承诺。

  走访分队摸民情

  2016年的初春,对蔡振锋来说是个注定需要铭记的季节。他被山阳县组织部选派到小河口镇袁家沟口村任“第一书记”,同行的还有县卫计局选派的3名工作队员。

  小河口镇袁家沟口村是原鄂陕边苏维埃政府、山阳西区县委所在地,拥有悠久的红色历史。该村地处大山腹地,人口众多,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村情比较复杂,是个基层党组织涣散软弱的贫困村。面对如此状况,如何让袁家沟村摆脱困境,把干部群众凝聚在党旗引领下,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蔡振锋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蔡振锋带领驻村队员入户走访

  想解决问题,就得深入群众了解问题,蔡振锋开始每天一大早就带着驻村队员兵分两队走家串户,与乡亲们拉家常、谝闲传,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和村里的基本情况,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心声,每天走访回来,走访小分队都要开个碰头会,梳理一天走访的村情、民情,并建立民情台账,落实责任人,限期为群众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吃水沟组贫困户熊自胜,家里因为连阴雨滑坡造成后墙倒塌,走访分队得知险情后,为了防止次生灾害发生,蔡振锋安排队员和村两委干部轮流24小时驻守监测灾情,同时积极联系帮扶单位卫计局及帮扶干部救济上万元对危房进行加固修缮。

  街道组68岁的贫困户赵维杰,一家5口人,儿子儿媳常年在河南省西平县打工,其孙子在河南姥姥家上学,因为两省精准扶贫政策上有差异,造成其孙子不能正常享受教育扶贫学费减免及补贴政策,蔡振锋入户走访时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着手联系小河口镇中心校、山阳县教体局、山阳县扶贫局给予办理相关证明手续,妥善协调解决两地教育扶贫的政策衔接问题。

  就这样,民情走访慢慢成了驻村工作队的一条铁规,“每个月走访、落实解决不少于12件民情、民困”写进了驻村工作队管理办法,村民们把村委会第一书记办公室当成了便民服务中心,“蔡书记为村上人办了解决了很多事,我们现在有问题都找他。”午饭后,正在找蔡振锋反映问题的张自云乐呵呵地说。

  筑牢堡垒定蓝图

  摸清了村上民情,还要凝聚干部向心力,筑牢组织堡垒。蔡振锋把自己的1万元第一书记办公经费全部用于扶贫日常工作办公,并为村上购置了灶具,办起了集体灶,与村干部活在一块干,吃在一个锅,迅速掌握每个村干部的思想意识、为人处事和群众威信状况,利用“三会一课”“周例会”等组织活动,多次召开村“两委” 、党员及村民代表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

  经过细致的调研摸底,结合村情认真研究分析,蔡振锋带领村两委围绕“班子建设、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三大方面,制定了《袁家沟村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实施方案》,确定了《袁家沟村“123”三年发展规划》:即围绕一个中心(加强班子建设)、抓好两项整治(小袁公路改建工程和曹家院两项基础设施整治)、实施三个强村富民项目(三变改革产业项目、光伏发电项目、村集体伊拉兔养殖场),理清村级整体工作和发展的思路,明确了工作目标,为袁家沟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产业办实事

  筑强了组织堡垒,制定了发展规划,如何让村集体经济实现突破、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是蔡振锋必须攻克的又一道难关。

  袁家沟口村山大沟深,土地贫瘠,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说法,世代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破解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引导群众产业结构“长中短合理布局、种养光电药齐头并进”,蔡振锋找到了自己的“娘家”县卫计局。

  蔡振锋在贫困户家中查看木耳产业发展情况

  在县卫计局的鼎力支持下,蔡振锋带着筹措到的100余万元项目资金,在袁家沟口村掀起了卓有成效的产业发展热潮。按照三变改革发展思想,以“党支部+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方式,通过流转土地、购置菌种、保底销售,带动全村贫困户发展丹参、木耳种植、中华蜂养殖产业项目,把贫困群众紧紧镶嵌在产业链上,实现了全村114户贫困户产业项目全覆盖,户均年增收近2000元。紧接着,又在街道组向阳坡地上及村小学楼顶建设起40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年收入4.8万元,全部纳入村集体收入。产业结构调整初现成效,蔡振锋又把眼光投向壮大集体经济上,为了选好项目,他和镇村干部前往铜川、杨凌等地实地考察肉兔产业化养殖项目,按照“公司租赁+党支部+‘三变’+贫困户”发展模式,建设占地3.7亩的村集体伊拉兔养殖场,由山阳县红色沃土农业发展公司以每年5万元的价格租赁运营,共带动本村农户86户,户均分红800元,为村集体年均增加收入5万元。

  三年的产业发展,让袁家沟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也让全村贫困户得到了实惠,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李家院组贫困户姜军,家里3口人,妻子早年落下残疾基本没有劳动能力,姜军身患肝硬化需要常年吃药,唯一的孩子在袁家沟小学读六年级,一家人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日子过得十分辛苦。看到蔡振锋带着全村人搞产业,姜军想到自己以前给别人看过蜂场,也动起了想养中华蜂心思,找到村上谈了想法后,蔡振锋不仅给他分了蜂种,还鼓励支持他申请产业扶贫贷款搞中华蜂养殖,如今姜军的养殖规模已经达到150箱,成远近闻名的养蜂大户,一年光养蜂起码也能收入15000元。“蔡书记来到村上后,给我家分了30箱蜂,开春了他还给我媳妇介绍去青岛打工,他千方百计把群众往致富路上带,有蔡书记这样的驻村扶贫干部真是我们全村人的福气!”姜军感慨万千地说。

  基础设施惠民生

  为了改善基础设施,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困难,提升袁家沟口村的脱贫攻坚能力。蔡振锋与村两委班子在各级帮扶单位的共同支持下,充分用好国发行项目,为袁家沟村拓宽改造通村公路9.5公里,新修通组砂石路 1条1 公里,新建便民桥二座 15延米,硬化入户路83 条1039.27平方米;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67户、危房改造25户;建设村卫生室、文化室150平方米;同时在全村实施了民居环境改造,硬化场面83户 5604.14平米,改厕43个,改圈 43个,白墙化 167户19787平米,完善了供水、环卫等设施,袁家沟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这几年,袁家沟口村变化确实大,以前感觉没啥人气,现在不一样了,大家的房子越来越整洁漂亮了,还建了个小健身广场,我们早晚没事儿了还能去锻炼身体。”袁家沟口村老支书曹昌恩说到这里的变化,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蔡振锋走家串户查看场地硬化进展情况

  舍下小家为大家

  三年的时间,别的村驻村第一书记换了两茬,蔡振锋却没有动过离开的念头,他带着驻村工作队员翻遍了袁家沟村的每一道山梁、越过了袁家沟村每一条河流、走遍了袁家沟村每一户农宅庭院。长期繁重的驻村帮扶工作生涯,蔡振锋见证了袁家沟村一点一滴的变化,也累下了一身病患。2017年10月,在贫困户大走访路途中晕倒,蔡振锋不慎摔断了两根肋骨并至左膝半月板损伤,经市人社局鉴定为九级伤残。2018年11月,妻子不慎摔倒小腿骨折,被送到县医院住院治疗,那时正是脱贫攻坚工作关键时期,直到妻子出院,蔡振锋都抽不出时间请假陪护。

蔡振锋带领村两委干部扶贫大走访

  “这几年,家里的事我几乎一件也没顾上,一般都是晚上有空的时候跟妻子、孩子微信视频说说话,最感谢的是默默支持我的妻子,让我能踏实扎根在脱贫攻坚一线安心工作。”蔡振锋有些惭愧又无比坚定的说道。“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时刻,完不成组织交给我的袁家沟口村整村脱贫摘帽任务,我就不能离开!”(宁坤)


【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70年前的今天:
 

  1949年3月3日,毛泽东函告周恩来:请即将六次大会的政治决议案印若干份发给参加二中全会各同志,作为讨论经济政策问题的参考。

  同日,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东北军区作出《关于办公制度问题的若干规定》,规定自当年3月7日起,东北党、政、军机关每日办公8小时,同时实行假日、星期日和非办公时间值班制度。


 

相关链接:陕西农村网“兴农杰出人物”征文启事

  

 

责任编辑:吴改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18017998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8017998号-1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