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社会主义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对我国教育方针作了全面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方针中重提劳动教育,丰富了教育方针的内涵,使教育方针育人的目标更加全面。他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一个人得以发展的基础,对儿童发展来讲更为重要。
第一,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适合他们年龄的劳动能够促进儿童的身体发育,使儿童拥有健康的体魄。
第二,要获得劳动成果,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劳动可以培养儿童的责任心、意志力,也会带给儿童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帮他们增强自信心。
第三,劳动能培养儿童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品质,树立劳动光荣,不劳为耻的思想观念。
第四,劳动是创造的基础,劳动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知识,可以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帮助他们增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促进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
可见,劳动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而且能促进人的身体和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尊重劳动的思想,帮助他们提高审美能力。许多教师怕学生参加劳动会影响知识的学习,影响升学率。其实劳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智力,而且能实现体脑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创新时代。创造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不是靠读几本书就能凭空想出来的,是在艰苦的劳动中创造出来的。这里说的劳动既包括脑力劳动,也包括体力劳动。劳动创造财富,创造新思维,也能促进人类进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帮他们树立劳动光荣而幸福的观念十分重要。
儿童要直接参加劳动才能学会劳动,参加劳动越早,劳动教育的效果就越好。有些父母不愿意让孩子参加劳动,认为孩子年纪还小,长大了自然会干活。结果往往容易使儿童因此养成不爱劳动的习惯,长大了也会怕苦、怕脏、怕累。所以,应当引导儿童从小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劳动的要求。
学校劳动教育的任务
一是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劳动的光荣。让学生认识到,没有劳动,人类就无法生存,社会就不会进步和发展。每个人都应该劳动,不仅用脑来劳动,还要用手来劳动。劳动的果实不是轻易取得的,是劳动人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劳动无比光荣,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建立在亿万劳动者劳动的基础上的,劳动本身也是幸福的。
二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和感情。使学生认识到劳动之所以光荣,是因为劳动创造价值,能为人民服务,为国家为人类作出贡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我们全民族的努力劳动和奋斗。劳动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平凡的劳动者都能为人民谋幸福。使学生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思想。
三是通过劳动使学生逐渐养成劳动的习惯,培养对工作的责任心。劳动要用心用力才会有收获,当学生看到自己劳动的成果时,会感到精神上的满足。这种精神上的满足,会推动学生进一步喜爱劳动,进而逐渐养成自觉劳动的习惯。
四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如了解现代化生产的基本知识、会使用最基本的工具,如刀、锤、锥、钳等。现在科技发达,但生产生活还是离不开基本的工具。因此,让学生学会用最基本的劳动工具,不论对他将来的职业,还是家庭生活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