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们在鲜花与掌声中喜获“大丰收”——在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当中获得1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和3项二等奖,获奖总数位列全国第一。
此次获奖并不是偶然。这座诞生于深圳的25岁年轻职业院校,已连续多年蝉联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第一名。
立足定位 坚持深化改革
高职教育,往往与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密切相连,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如何快速应对社会需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支撑,成为高职教育办学所面临的难点之一。
“把为深圳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实销对路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当作最核心的使命,这是25年来深职院在不同历史阶段都紧紧抓住的纲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陈秋明说。
牢记这一使命,从建校之初,深职院便开始走上一条教育教学改革之路,经历了从探索起步到逐渐深化发展的过程。
“当许多院校把高职教育当作本科的‘压缩饼干’时,深职院就开始以突出教学实践为突破口,探索实践导向型的教学模式;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开始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模式改革。”陈秋明表示,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当高职教育的办学内涵成为焦点,深职院已经全面实施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OBE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得专业与课程改革更加深入,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最终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改革成果。
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新起点上,深职院正紧密结合深圳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和形成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要,通过编制和实施《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建设方案》等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措施,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贡献深圳方案。
面向产业 校企深度合作
对于应用型高等教育院校来说,另一个重要命题就是如何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的高质量、实用型人才。而注重实践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是让高职院校和企业“共赢”的高效路径。
“我国每年有800多万高校毕业生,每届都喊‘最难就业季’,但企业又说招不到合适满意的员工,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标准滞后于产业的标准,我们的教学内容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发展,导致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还是有脱节。”深职院副校长马晓明表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际上解决的是学校供给侧和企业需求侧在人才上的不适应。”
例如本次获得特等奖的《深职院—华为培养信息通信技术技能人才“课证共生共长”模式研制与实践》,就是历经12年与华为共同开展深度合作的成果。2006年合作之初,深职院和华为就开始探讨把工程师培训引入教育教学改革。其后的12年间,双方构建了适合零基础的在校生学习的方案和系列课程,逐步建立起符合专业发展,融入先进技术的教育教学标准,实现了课证融通、精准育人,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了解,目前深职院已经培养了900多位通过华为各种认证的学生,有79位在校生通过了华为认证体系中最高级别的专家级认证。这些学生走向社会之后,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参与了包括深交所、招商银行、平安、腾讯、深圳地铁等企事业单位在内的重大信息工程,为深圳市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充实的人力支撑。
着眼未来 布局转型之路
高职教育,在近代伴随工业化、大规模和标准化生产的发展而诞生,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当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到来时,高职教育该如何应对剧烈的产业格局变化,是关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议题。
除了与站在时代前沿的一流企业展开校企合作,成立了一系列学院,把最新、最前沿的标准纳入课程应对产业的变化,深职院还专门开设新的专业来应对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在2018年,就新增了信息安全与管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传播与策划、工艺美术品设计、应用外语、新能源汽车技术等18个面向未来产业格局的专业,深受学子们的欢迎。
具体到专业人才培养来讲,深职院将个性化培养作为未来的重中之重,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提升学生在智能时代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天赋。例如汽车电子专业围绕深圳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借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经验,在真实环境中培养应用型人才,解决了汽车电子类科研创新成果难以服务于产业和教学、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够等问题。
深职院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转型尝试不但在国内得到推广,也吸引了来自海外的目光。2018年10月,德国萨尔兰工程和经济应用技术大学校长一行专程来到深职院,双方计划合作建设深职院中德智慧制造学院,将在未来共同组建中德联合工作小组,建设机械电子工程联合实验室,开展教学交流。
责任编辑: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