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晚,宜川县城温度已经降到零摄氏度以下,但在范佳俊家十几平方米的出租屋里,烧得很旺的炉火使房间甚是温暖。
宜川县儿童育智学校教师李静如约而来,为13岁的范佳俊辅导功课。李静每个月至少来2次,每次2个小时。过去3年里,这样“一对一”的授课,李静从来没有缺席过。3年前,范佳俊的母亲在县城租房陪儿子上学,从那时起,李静就开始对行动不便的范佳俊进行“一对一”课业辅导。
送教上门,服务到家,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宜川县在全县教育事业发展方面形成的共识。近年来,宜川县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育发展环境,走出了一条在落后经济基础上承载知名教育品牌的发展路径,交出了一份令群众满意的教育“成绩单”。
强基础
改善教学环境
“仿真化石、秦朝仿制钱币以及珍妮纺纱机、瓦特蒸汽机等模型,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了解历史,教学效果比以前好很多。”宜川中学初三历史教师刘艳娜站在学校新建的历史专用教室里感慨地说。
宜川中学是宜川教育最亮的一张名片。
2016年,宜川县投资3.5亿元,高标准实施宜川中学迁建,建成一所拥有实验室、美术室、多媒体教室等功能分区的标准化高中,极大地提升了教育教学环境。
宜川中学是宜川县推动教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在县财力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近4年来,宜川县累计投入9.37亿元用于教育事业发展,年均投入占全县财政总支出20%以上,新增财力全部用于教育事业,有力保障了宜川县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随着投入加大,宜川大地上开出了繁茂的教育之花:2019年宜川中学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宜川县城关小学教师薛缠琴获评全国优秀教师;职教中心“单招”考试4项指标连续12年位居延安市各县区前列……
固根本
建强教师队伍
“只要你有能力、肯奋斗,学校就有足够的平台帮助你成长和进步。”宜川中学研宣处主任高培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不禁感慨。作为“90后”,2013年来宜川中学任教的高培,短短几年时间,就从一名任课老师迅速成长为学校中层管理者,今年还获得“陕西省教学能手”称号。取得这些成绩得益于宜川中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通畅的上升渠道。
“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宜川县教育科技体育局局长赵军星说。宜川县按照建立“一名好校长、一支好队伍、一套好机制、一个好氛围、一个好环境”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行“四制改革”和“校长能上能下、教师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管理模式,通过制定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办法和考核标准,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2013年以来,宜川县先后聘任校(园)长42人,招聘优秀大学生626人,选拔了一批教育理念先进、管理意识超前、办学视野开阔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走上学校领导岗位,建立了一支学历达标、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为全县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宜川县先后涌现出近10名全市知名的优秀校长,他们已经成为全县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发展的定盘星和掌舵人。
育人才
激发学生潜能
“通过饰演徐解秀,我深深体会到了过去老百姓的艰辛,也理解了红军的伟大。”这是宜川县城关小学六年级学生张怡迪,参演学校红色情景剧《半条被子》后的感受。
红色情景剧《半条被子》《绣红旗》、红色故事《王二小》……在宜川县城关小学,通过参加此类文艺活动,每一个孩子在学习、参演、体验中不断成长。众多有地方特色的文艺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与传统课堂模式迥异的体验。
在教育改革中,宜川县着眼于释放个性、激发潜能,跳出“唯分数论”思维,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自主课堂’里,我们以6个人为小组,每天一起讨论学习,自己学会后再教给其他同学,这样学到的知识更牢固,自身能力也能得到全面提升。”宜川中学高三学生胡小伟说。“自主课堂”是宜川中学首创的教改举措,其根本宗旨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质疑、选择、分析、综合判断的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变教师管理为学生自主管理。
“自主课堂”教学模式先后被评为“全国高效课堂新九大教学范式”和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成为全国教学改革的一个样板。在宜川中学的示范引领下,宜川县初级中学、宜川县城关小学等学校探索建立了“激情课堂”、“愉快·合作”课堂等一系列教学新模式,促进了全县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针对行动不便的学生群体,宜川县严格落实送教上门帮扶政策,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就学全覆盖,确定1120名教师对1235名贫困学生进行“一帮一”帮扶,确保帮扶有目标、有成效,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关爱学生、关怀学生。本报记者 刘印
责任编辑: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