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村网—陕西农村报讯(记者 鱼玉军)“榆林中学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我多次呼吁,应将榆林中学百年旧址延续传承,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在2月23日召开的榆林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上,民盟陕西省委委员、省人大常委、榆林市政协委员、陕西榆林丰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凯华向陕西农村报记者阐述了其中的缘由。
张凯华从四个方面总结了榆林中学独特的历史地位。首先,榆林中学是陕西乃至全国历史最悠久的中学之一。1903年,榆林府知府光昭将“榆阳书院”改建为“榆阳中学堂”,之后,几易其名,于1934年改称“陕西省立榆林中学”,榆中成为当时陕北二十三县唯一的一所中学。而榆阳书院始建于公元1495年,明弘治八年。
其次,榆林中学是陕北革命的摇篮和陕北新文化的策源地。1918年至1927年,杜斌丞先生担任十年榆中校长,聘请陕西早期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魏野畴、李子洲等来校任教,向学生推荐《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刊,指导学生成立青年文学研究会、时事讲演会、榆中学生自治会和共进社榆林分社等进步团体,并创办《榆林之花》、《榆中旬刊》、《塞声》等校园刊物,使榆中成为陕北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的地方之一,造就了一大批陕北革命的先驱人物。
第三,榆中学子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革命的历史进程。在1927年的大革命失败后,榆中学生刘志丹、谢子长等领导或参与了清涧起义、渭华起义、安徽阜阳暴动等数十次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时期,榆中学子刘志丹、高岗与习仲勋等人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榆中学子谢子长、郭洪涛等创建了陕北革命根据地;榆中学子王兆相、杨文谟等人创建了神府革命根据地。在经受多次围剿后,大批榆中学生参加的西北红军及创建的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党中央、中央红军及各路长征红军稳固的落脚点。西北红军及其创建的根据地在关键时刻为党和红军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也成为榆林中学永久的骄傲和光荣。
第四,榆林中学开创陕北实业教育之先河。为改变陕北地瘠民困之苦,1923年榆林中学开设了职业课,购置了机械设备,办起学生实习工厂。学校从天津、西安、包头等地聘请技师授课,生产提花布、毛毯、袜子、皮带、枪套等物品。此为陕北地方实业教育之始,为陕北的纺织、制革工业奠定了基础。
张凯华认为,在116年的建校历程中,榆林中学为陕西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书写了精彩华章,也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革命。
目前,由于榆林中学的搬迁到新址,榆中旧址在2007年被改造成榆林市第十中学,保存了116年的历史名校旧址就日渐淹没,原存的建筑物和具有史料价值的百年人文历史环境日益遭到破坏或改变。长此以往,若干年后,百年榆中的旧址将荡然无存,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将不复存在。
对此,张凯华提出三条建议。
第一,本着对历史和文化传承负责的态度,全力保护榆林中学百年旧址,尽快搬迁榆林十中,把榆中百年旧址重新划归榆林中学并合理利用和加以保护,确保百年榆中旧址不被历史长河淹没,激发人们对百年榆中旧址的历史情感,确保社会各界对百年榆中旧址的历史情怀不被人为隔绝,也确保这个百年教育文化遗存得到传承和延续。
第二,逐步恢复老校门、礼堂等民国初期的建筑,修复1921年建的图书楼(建国初改称斌丞图书楼)。
第三,将榆中旧址建为遗址性教育博物馆或榆林中学初中部,向社会各界开放,满足其参观、学习、交流、科研及教育等多方面的需求。
责任编辑: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