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有网友在微博爆料称,安徽省阜阳市部分学校以研学、夏令营等名义,安排学生前往河南、山东等地跨省有偿补课。但该校8月16日向媒体明确否认,称经调查,未发现2019年暑期有违规补课情况。
学生举报跨省补课,校方及教育局回应查无此事,一时事件疑云重重。
就在去年冬天,一篇题为《疯狂的黄庄》的自媒体文章刷爆网络,把北京市海淀区尤其是黄庄周边密密麻麻的校外培训机构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即便是国家三令五申严禁补课,要求给中小学生减负,“最严禁补令”却依然挡不住家长们的补课热情。一边是国家极力推行减负,另一边是家长悄悄给孩子在校外“增负”。校内减的“负”校外补回来,直接催热了社会培训机构,跨省补课便是这一教育畸变的突出剪影。
一位老师一语中的:“这就像‘剧场效应’,别的学校都在补,你不补,不就拖后腿了吗?”“剧场效应”的概念由卢梭提出,即一个剧场坐满了观剧者,大家原本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突然有个观众站起来看戏,于是,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更好”的演出,也陆续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补课虚火旺盛,谁是始作俑者?谁又该为孩子们的未来负责?
先“站”起来的那些人,得到了补课带来的“好处”,由此形成了强烈的示范效应,加之培训机构不断逐利宣传,催生了功利化、高压化的补课经济。由此传导出的教育焦虑不断扩散,愈演愈烈,形成恶性循环。
于是,“报培训班成家长隐私”,教育部门摸底普查时家长主动瞒报,报培训班的家长间斗心眼堪比宫斗戏……全民似乎进入了“教育大补”状态,老师们、家长们和学生们都已然习以为常。每个人都在谴责机械的应试教育,但少有人敢以身相抵从中抽身,而是身不由己地成了这部高速运转大机器上的一部分。“进补”填满了每个人的时间与空间,使人无暇思考,唯恐落后,一路疾行,也令教育本身愈发“虚火旺盛”。
目前此事引发舆论关注,如果举报属实,相信当地会有所收敛,但会不会移花接木、暗度陈仓?会不会遭遇家长的软抵抗?补课“旺火”事关实实在在的减负,远非教育部门一纸禁令、一番整治就能轻易达到目的的。
理顺学习与分数、校内减负与校外增负的关系,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改变功利的教育评价体系,拓宽孩子们的受教育模式和成才途径,推进素质教育,缓解学生的分数压力和家长们的教育焦虑,相关改革道阻且长。而消弭补课的“剧场效应”,还得依靠科学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强有力的监管以及理性教育观的确立。
斯涵涵
责任编辑: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