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趁暑假找个兼职赚点零花钱,不料刚“出师”就差点“搭进去”300元钱。这两天,一次找工作的经历,让19岁大学生王雨(化名)直呼“套路多”,她希望以自身经历给其他有兼职需求的同学提个醒,求职一定要擦亮眼睛。
求职者
交了服务费工作没见到
王雨在西安一所高校读大二。前些天,学校放了暑假,她和其他3名同学决定打打暑期工再回家。
“7月11日,我们发现58同城上一个招聘饮品店服务员的工作还不错,每天的薪资大概在100元到150元之间,还提供食宿,就向对方投了简历。”王雨说,很快有人联系到她,要她们第二天到位于长安大厦A座的一间办公室面试。
“面试当中,对方先向我们介绍了工作的具体内容,与招聘信息上的一致,我们挺满意的,然后他们就说要入职,得先交300元钱。”王雨说,对方表示,这笔钱是服务费,也是“押金”。“对方说,他们是一家专门帮人介绍工作的中介公司,把我们介绍给招聘方之后,也要承担一定责任。比如奶茶店会给我们发工服、提供住宿的地方,万一我们把工服或者住宿用品弄坏了,他们要赔的,这个钱到时候就相当于赔偿了。工作完之后要是没有问题,这笔钱可以退给我们。”
觉得对方说得合乎情理,这笔钱完了之后还能退,王雨等4人没有犹豫,当天就交了钱,并与该公司签了一份服务协议。“对方承诺,7月15日安排我们到岗就职,7月14日下午通知具体上班时间、住宿地点等。可是14日当天,我们追问对方一天,都没有得到入职的相关通知。”王雨说,这让她们觉得受到了欺骗,随后将这件事告诉了一位同学的家长。
“第二天这位家长带我们找过去,才将这笔钱要回来。而我们之后在网上查了查,竟发现这家公司此前就被媒体曝光过。”
中介
所收费用视情况可退还
昨天,在王雨提供的一份服务协议上,三秦都市报记者看到,这家公司名叫西安三盛就业服务中心。而本地一家媒体曾在今年5月13日,报道了一家名为西安三盛艾维聘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收据和劳务协议上的名称又为“西安三盛艺恒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的中介,收取300元工服押金,却未向求职大学生提供所承诺工作一事。
这两家公司除了名称有相似字眼,地址也均位于长安大厦里。当时,该中介被另一家人才服务有限公司指控“盗用招聘信息”来“收取押金、服务费”。该公司负责人则向记者否认了这一说法。
这一报道令王雨感到担心,“如果是同一家公司,两个月后居然还在以同样的方式向求职大学生收钱,并且都是收了钱之后没有合理安排岗位,我认为相关部门应当管管。”
针对王雨反映的问题,记者昨天也联系了该公司了解情况。一位刘姓相关负责人称,他们公司相关证照齐全。收取的300元系帮忙介绍工作的服务费用,如果由于求职者的原因,比如对介绍的工作不满意等,导致介绍不成,他们可以退还部分费用;如果是公司的问题,没有帮求职者找到合适工作,可以退还全部费用。
该负责人称,经他核实,当天与王雨她们对接的工作人员未回消息,是因为手机丢了,无法登上微信。后女生家长要求退款,他们已及时做了处理。在此过程中,公司还曾试图给她们安排快递分拣员的工作。至于他们公司是否此前就被曝光过,该负责人称,他不清楚。
而记者查询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六十六条第二款规定,职业中介机构向劳动者收取押金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并以每人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
提醒
这些求职套路需警惕
眼下进入毕业季,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即将从象牙塔步入职场。然而大学生遭遇求职骗局的新闻,每年都见诸报端,本报此前也报道过多次。今年陕西省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达34.2万人。三秦都市报再次发出求职预警,招聘套路多,遇到以下这些情形,务必提高警惕。
套路一:骗你进传销
案例:2017年8月,24岁的女大学生毕业后,因找工作处处碰壁,最后在同学的热情邀约下,被骗进西安的传销组织。在被困了7天7夜后,偷偷跑到出租车上才逃离。
本报提醒:大学生求职者一定要自觉抵制各种诱惑,要清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同时要掌握识别传销的基本知识,远离传销。
套路二:培训贷诈骗
案例:培训企业与信贷机构合作,由刚毕业的大学生以个人名义向信贷机构贷款作为“培训费”,“培训费”直接打入企业账户,美其名曰无需出钱就能接受“培训”,实则最后还款压力都是个人的。2017年7月,一名大四学生就在网上曝光称西安某培训机构,以此种手段骗取了他们40多名大学生120万元。
本报提醒:大学生求职者参加培训前,一要看培训机构是否具备培训资质,尤其是要注意查看培训机构的经营范围是否包含培训内容;二要重点关注培训机构承诺的薪资,是否与社会同等岗位条件薪资水平大体一致。最后,还要注意取证,一旦发现被骗,要向公安机关报警求助。
套路三:网络贷款陷阱
案例:去年8月,西安多名大学生接到刷单工作,结果落入贷款陷阱,被骗了16万余元。原来骗子谎称可以介绍人刷单并返给其10%的提成,在获取这些大学生信任后,让大学生用身份证在网上下载借贷平台进行贷款。结局是钱到了骗子手中,大学生们只得到了贷款账单。
本报提醒:大学生求职者不要轻信既轻松又赚钱的工作承诺。更重要的是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尤其是自己的银行卡号、网银和支付宝密码。
套路四:黑中介“乱收费”
案例:一些中介公司与一些“皮包公司”勾结,先由中介公司以推荐工作为名,向大学生收取报名费、服务费等,后由“皮包公司”假装招聘员工,收取“体检费”“服装费”、押金等费用,最后再编织种种理由,拒绝求职者上班或中途就辞退。
本报提醒:正规单位的招聘不收取任何费用。凡是需要先交“报名费”“体检费”“培训费”等多种费用的面试,都需要谨慎。正规单位都会要求求职者自行到医院体检,不会强制代收体检费用。
责任编辑:孙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