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多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老字号”交流展示亮相进博会——
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大放异彩
11月7日,第二届进博会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中央广场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绒绣传承人蒋馨瑶(左二)在刺绣进博会吉祥物“进宝”。本报记者 余闯 摄
■聚焦第二届进博会
11月7日上午,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一层的中央广场人头攒动,企业商业参展商、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高级经理詹姆斯站在人群中间,听着广场舞台上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安鼓乐演奏,脚尖不时跟着韵律轻踏地面,表情愉悦。
一曲结束,记者走上前,同詹姆斯打起了招呼。说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他耳熟能详。“京剧、陶瓷、丝绸,我都很喜欢。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传统项目丰富多彩,很受全世界人民欢迎。”詹姆斯说。
除了陕西的西安鼓乐专场音乐会,中央广场还上演了江西的景德镇瓷乐表演、青花瓷舞,以及新疆的塔吉克族鹰舞和哈萨克民歌,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驻足观看。
比起首届,本届进博会活动更丰富,集展览、交易、论坛、人文、外交等活动于一体,综合效应进一步放大。其间,18个省区市将举办140多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老字号”交流展示活动,分布于中央广场和会展步道层,方便游客随时欣赏和体验。
环绕中央广场一周,是上海、浙江、重庆、山东四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区。上海展示主题为“遇见上海”,以石库门主题场景还原上海特色生活场面,此外,朵云轩木版水印、周虎臣曹素功笔墨、上海灯彩、香囊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作品也令人叫绝。
上海地区灯彩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何薇薇从父亲何伟福的手中接力,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海灯彩的第四代传承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瑰宝,我要好好传承和弘扬,一代一代传递下去。”何薇薇说,如今他们每周去上海市新普陀小学、清华中学等中小学上课,把灯彩知识和技艺教给孩子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3年前,郑会雄从工作多年的一家企业高薪岗位离职,专心与母亲陈杏芝打理家族的非遗项目“杏家香囊”,结合现代工艺将传统手工香囊制作技艺发扬光大。他们走进中小学、社区街道,向学生和居民传授非遗技艺。
王丕文是山东省级非遗项目木雕磕子的第19代传承人,已从事该项目40年之久。“使用木雕磕子制作面点,既美观又方便。”王丕文说,他在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开课,教大学生了解、使用模具,提升专业能力,“木雕磕子传统技艺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千万不能失传了”。
步入二楼会展步道层,“1.1馆”和“2.1馆”之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展区,这里展陈了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的作品,焦作绞胎瓷、禹州钧瓷精美绝伦,三门峡灵宝木偶戏《禹开三门》的现场演出博得观众阵阵掌声。
一直以来,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并积极推动走出国门,促进不同文化间交流融合。“参与进博会就是一次很好的国际文化交流机会,让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大放异彩。”何薇薇说,他的父亲多次去过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灯彩技艺深受异国人民喜爱,“国家非遗项目迎来了大的发展空间”。
本报上海11月7日电
作者:本报记者 余闯
责任编辑: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