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最美教师

锻造脱贫攻坚的“精锐之师”

日期:2019-10-17 09:41:13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浏览量:

  站在祖国的心脏,遥望万里之外的援派版图。

  从雪域高原到大漠戈壁,从革命老区到边远山区,处处活跃着教育系统援派干部人才的身影。他们用无私奉献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用真心实干交出了一份份亮丽的扶贫成绩单。

  对口支援和定点扶贫,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直属系统参与援疆、援藏、援青、“西老革”、定点扶贫、滇西扶贫等16个项目,共选派援派干部人才1013人次。其中厅局级干部113人次,县处级干部323人次,科级干部90人次,专业技术人员487人次。教育部援疆人数位列中央国家机关之首。此外,还有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医生、教师组团式援助,博士生服务团等项目。

  “做好教育系统援派工作是党中央交给教育部的一项光荣政治任务,是中央给我们的重托,是受援地人民对我们的期待,是重大的历史使命,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好。”教育部人事司负责人说。

\

  尽锐出战,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一个基因可以为一个国家带来希望,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

  当复旦大学教授钟扬第一次踏上西藏的土地,他的心就留在了这里。作为中组部和教育部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十几年来,钟扬的足迹遍布西藏,他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他带出了藏族第一个植物学博士,建立了西藏高端生物学科研团队,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史一系列空白,成为教育援藏工作的一面旗帜。

  学校就业率从2016年的49.32%增加至2018年的96.50%,这是令第八批援藏干部、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方伟颇为自豪的数据。在任期间,方伟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推动学院就业创业“一把手工程”的落实,协调筹措650万元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指导40家学生创业企业工商注册,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并探索实践“2+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北京和新疆来回奔波,是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周远翔援疆两年间的生活常态。为了支援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他协调成立了由清华大学18名国内外知名电气领域专家组成的援疆专家团队,为学院学科建设提供咨询指导。他深入分析学院发展“瓶颈”,制定了教学、科研并用的实验室建设模式,建立绩效考核与学科发展贡献度挂钩的学科发展思路,充分调动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中国农业大学援疆干部陈青云在6年时间里,跑遍了全疆88个县(市)中的81个,行程万余公里,用脚丈量新疆设施农业发展的点滴。他发起成立了新疆农业大学设施农业研究所,围绕设施园艺作物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设施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等方面开展工作。

  如何推动新疆大学双一流建设?这是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朱宏初到新疆时思考最多的问题。在担任新疆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期间,朱宏逐一走访对口支援高校,提出“1+2+3+X”的组团式包建架构体系,确定20个学院的包建方案,不断创新完善对口支援模式。在支援高校的帮扶下,新疆大学6个学科成功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推进教育部直属系统援派工作,就是要选派优秀干部人才到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把教育政策优势和各直属高校、直属单位的办学优势,与地方发展短板结合起来,把先进的理念、人才、技术、经验等要素带到贫困地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教育部人事司负责人表示。

  为选优配强援派干部人才,教育部不断完善干部人才“选派育管用”的全链条制度体系,制定《关于激励教育部直属系统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教育部直属高校异地交流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办法》《关于选派部机关干部参加援藏援疆援青工作暂行办法》等文件。组织直属机关、直属高校开展优秀年轻干部专题调研,大力实施“墩苗工程”,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边疆地区、基层一线、脱贫攻坚主战场锻炼成长。分级分类开展脱贫攻坚干部教育培训,举办滇西扶贫开发系列专题培训班、西藏和四省藏区教育局长培训班等30余个,培训近6000人次。加强日常管理考核,加大关心关爱力度,定期派人看望慰问援派挂职干部,落实职务职级待遇、休假和探亲制度,激励广大援派干部人才担当作为、干事创业。

  聚焦民生,为教育扶贫精准“破题”

  3年前,教育部援青干部荆德刚到青海省教育厅报到,被安排分管职业教育。“底子薄、基础差”,当地职教的短板显而易见,但荆德刚没有推辞,他深知,“职教是青海经济发展、脱贫攻坚最急需的”。

  “职教一人,脱贫一家,带动一片。”在荆德刚的推动下,2017年青海省启动实施“求学圆梦计划”,选择就业前景好的优势特色专业,单列招生计划、免费免试入学,专门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今年高考招生中,单独划出820个高职招生计划,专门招收农牧区贫困家庭子女,圆了数百个家庭的“大学梦”。

  联合办学、扩大招生、产业帮扶、科研指导……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教育部充分发挥智力和人才资源集中的优势开展援派工作,提供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方案,履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教育责任,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援派工作模式。

  “在西藏,教育信息化如同氧气一样稀缺而珍贵。”目睹西藏教育信息化水平与内地的差距,第八批援藏干部、西藏自治区电化教育馆副馆长朱广艳愈发意识到,搭乘教育信息化快车对于促进西藏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朱广艳积极推动西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展小学藏语文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筹备了西藏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

  扎根赣南革命老区,对口支援江西省上犹县的挂职干部余有根致力于推动当地办学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上犹县新建学校11所,新增学位1.08万个,改扩建农村中小学校、农村公办幼儿园134所,新增校舍面积超过18万平方米。各类教育扶贫资金惠及贫困学生5.6万人次,没有一名学生因贫失学辍学。2016年上犹县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迈入了优质均衡发展轨道。

  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参加“西老革”挂职的兰州大学副校长曹红提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打造科技人才吸引和科技项目孵化平台。不到一年时间,中心基本建成并将交付使用,未来将成为内蒙古西部地区具有领先水平的科技资源汇聚中心。

  如何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派出骨干医疗队,充分运用湘雅学科优势发挥“传帮带”作用,根据当地医院实际需求,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管理、临床业务等方面进行精准帮扶。

  在滇西,产业精准扶贫成了脱贫攻坚的关键一环。在临沧市临翔区蚂蚁堆乡蚂蚁堆村,刚落成不久的茶叶加工厂内,茶香四溢。在华中科技大学援滇干部宋建涛的推动下,2018年,华中科技大学产业集团捐资360万元,在村里建设年产规模100吨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辐射全乡14个行政村,覆盖2.4万余亩茶叶基地。

  华南理工大学挂职干部张健挂职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副县长后,上茶山、下田地,进农户,了解云县县情、民情和社情,科学编制精准扶贫的“路线图”。华南理工大学为云县量身定制全域旅游规划,实现乡村资源的多元利用,促进云县走上产业化脱贫之路。2018年,云县正式脱贫摘帽。

  据云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8年7月以来,第六批挂职干部派出单位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000余万元,协助引进帮扶资金近1.5亿元。2018年,1082个贫困村出列、56.87万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底的9.78%下降到5.24%,22个贫困县成功摘帽。

  类似的巨变也在河北省青龙县、威县发生。作为教育部定点扶贫县,2018年,两县均实现脱贫摘帽。在威县,教育部协调高校、科研院所,给威县产业、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助推当地产业、企业发展,逐渐形成了“金鸡”“白羽”“金牛”“威梨”“根力多”等五大资产收益模式,覆盖全县497个村,几年来人均年分红450元以上,群众受益631万多元。

  攻坚克难,与基层群众心连心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援青干部胡炜的到来让这里实现了多个第一次:在邻近各县中率先高质量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级验收;控辍保学第一次从全省后进变先进;全县教职工第一次实现全员网络培训;孩子们第一次拥有了和发达地区同样标准的“未来教室”“梦想课堂”……

  舍小家、顾大家。教育系统援派干部人才牢记使命、不负重托,扎根边疆、扎根基层,赢得了当地党委政府、挂职单位和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树立了教育援派干部人才的良好形象。

  身处异乡,他们不仅要面对“5+2”“白加黑”的工作强度,还要克服生活中的种种不适应。在西藏,援藏干部中普遍流行“两个季节”“三个不知道”的自我调侃,由于周围高山常年积雪、常年低温,使人感觉西藏只有两个季节,即冬季和大约在冬季;高原缺氧低压的地理气候带来了“有病没病不知道、吃没吃饱不知道、睡没睡着不知道”的身体和心理反应。

  每一位援派干部教师都有不平凡的经历。西南交通大学援藏干部雷国胜,进入高原后患上了严重的痛风,曾经61天穿着棉拖鞋带病工作;东南大学援藏干部陈飞高原反应剧烈,最严重时体重掉了40多斤,每天都要依靠吸氧才能入睡;大理州副州长、教育部第六批赴滇西挂职干部总队队长李平骨折后仍带病、拄拐坚持工作,成了当之无愧的领头雁……

  立下“鹤庆不脱贫,坚决不回京”的誓言,教育部援滇干部、北京外国语大学后勤党总支书记潘华珍扎根基层,用双脚丈量着鹤庆的每寸土地。她是同事眼中雷厉风行的“潘副县长”,是当地百姓心中和群众打成一片的“最美鹤庆人”,是孩子口中善解人意和蔼可亲的“潘妈妈”。在她分管的医疗领域,县域妇产科医疗水平大幅提升,连续两年县域内孕产妇死亡率为零,原来频频发生的孕产妇死亡现象得以改变。

  坚定“不能让农民守着宝山过穷日子”的信念,教育部驻青龙县龙潭村第一书记董振华跟村支书一起,无论是高山还是小河,都亲自走了一遍。山上没有人走过的路,他硬是凭着一把镰刀,开出了一条小路,精心谋划推出了5条精品旅游线路。目前,龙潭村依托山清水秀资源优势,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采摘、农家乐园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

  “投之以李,报之以桃。”当地百姓也真正将援派干部当亲人,邀请他们到家里做客,品尝当地特色美食;邀请他们参加古尔邦节、哈萨克族成人礼、婚礼等活动。就这样,援派干部与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了一起。


 

责任编辑:孙佩婷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新西部教育网 建站时间:2006-3-28 陕ICP备18017998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博网络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8017998号-1
站长QQ:596104684 站长邮箱:newwestedu@163.com 联系电话:029-8552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