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1673.83万名教师。在这其中,张俐是少数工作在“无声环境”的人。
33年前,18岁的张俐在从师范学校毕业前夕,看到电视里正在播放一台残疾人文艺晚会。一个失聪少女跳着美轮美奂的舞蹈,而引导她的是台下一双灵巧的手。这一幕深深打动了她。于是,她自愿申请来到了南昌市启音学校(原名市聋哑学校),当了一名特教老师,直到今天。
“老师就像妈妈”
“刚来到学校,我发现现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听着各种闲言碎语,看着狭小的校园、破旧的校舍和眼前时常发出的“啊——呀——”怪声的聋孩子,她扪心自问:“我是不是错了?我是不是应该选择离开?”
在一个早晨,张俐找到了答案。那时,她带的新生班第一次开周会,散会时,班上一位小朋友,或许是第一次见着这么多人,或许是看见高年级学生吓慌了,大叫着向张俐奔来,猛地抱住了她的双腿,久久不放,像迷了路的孩子找到了妈妈。
张俐的心突然震颤了:“这里的孩子需要我!从那一刻起,我知道我的生命将和这些失语的孩子紧紧相连。”
和普通学校不同,在这所学校里,班主任会将一个班级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带到九年级。“这些聋哑孩子很小就离开家上学,有的父母几乎是放弃了他们,很长时间不闻不问;有的父母在农村,没办法经常看孩子。所以在这里,班主任就像妈妈一样。”张俐说。
学校的聋生来自全省各地,入校时只有七八岁。学生年幼,自理能力差,担任班主任的张俐就到学生宿舍帮他们整理衣被,把他们换下的脏衣脏鞋和床单被套带回家洗干净、缝补好。学生病了,她就带他们去医院看病、打针。遇上节假日,有的住校生不能回家,她就带上水果、糕点到学校看望或把学生接到自己家里。
“我是在浪费生命吗?”
为最大限度帮助听障学生消除残障影响,回归社会,聋校老师会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听障学生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上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从北京购置了一套语训设备,张俐先行先试。
为了保证语训效果,张俐规定每位学生每天至少要有20~30分钟的面对面单独训练时间。她的班里有13名学生,单训加起来就要4个多小时。这4个多小时里,她的嘴巴几乎没休息过,不停地带读,演示口型,展示发音部位。一天下来,声音嘶哑,咽喉肿痛,下班回到家也不愿多说一句话。
在单训时,她尽可能地把脸贴近学生,希望学生能看清她发音时舌头的位置和形态。一个孩子学得很专心,用手捧住张俐的脸,忽然把手指伸进张俐的嘴里,触摸她的舌头。
说起这一幕时,张俐坦言:“说实话,当时我觉得很恶心,孩子没洗过手,我能感觉到孩子手指上咸咸的味道,很想吐。但我努力保持平静,因为孩子这样做是不自觉的。这也提醒了我,或许这种触摸是最好的方法。”
张俐连忙让她洗干净手,然后继续用这种触摸的方法,使学生在短短的十几分钟里掌握了“g、k、h”发音。
通过几年的训练,张俐教的学生中有的能和健全人正常对话,有的可通过看嘴型进行口语交流。她带的班成为了学校的语言训练模范班,经常接待外省、地、市、县聋校教师听课。
尽管如此,语训对于每一位聋校教师来说,仍是一个付出多、收获少的过程。张俐回忆道:“有的时候就觉得自己耗费的时间太多,好像在浪费自己的生命,觉得很泄气。”
一次放完暑假回来,张俐发现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上学期教的知识也因为过了一个假期忘了不少。那一天,各个学校都在庆祝教师节的到来,张俐却忍不住在放学后趴在讲桌上哭了。
没想到,第二天她一进教室,班上的学生齐刷刷站起来,在班长带领下,用洪亮的嗓音喊出了“老师好”。张俐还发现,自己的讲桌上放了一个苹果。“他们其实也在努力想让老师满意,一直在爱着老师。我可能忽略了这些,没有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
“爱会疲劳,但是责任不会”
从事特殊教育,不但要对听障学生进行智育,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他们比正常孩子更敏感。你的表情稍微有点异样,他们都能看出来。”张俐希望可以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他们。
一次,她带孩子们去看电影,在公交车上,小孩子和她打手语,但大孩子非常沉默。“我想,他们是看到车里其他人的目光自卑了。我就跟他们讲,‘这没什么,你们看,我也在打手语。不用在乎别人的看法,自信一点’。”张俐说。
2018年7月,张俐被提拔为南昌市启音学校校长,她又以校长的身份审视着现今的特殊教育现状。张俐认为,聋校教育要在立德树人的同时,重点培养职业技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品格,为他们今后能立足社会、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基础。
如今,学校根据听障学生的生理特点和擅长之处,开设美术绘画、瓷版画、缝纫职业教育专业,逐渐形成“小学兴趣培养、初中技能学习、高中专业训练”的职业教育模式。
不久前,张俐入选了2019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在这10位优秀教师中,她是特教领域的代表。回想起自己从教的33年,张俐表示:“我年轻的时候看到过一段话,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能够激励自己做那些可能不愿意做,却是应该做的事,要相信所有的付出都会有收获。”
在北京时,有些一起入选的老师会时不时地接待在北京名校上学的学生,张俐看着他们有些感慨。“我挺羡慕这些老师的,因为我不可能培养出清华北大的学生。但是我也有别人替代不了的成就感,那就是看到我们培养的学生到社会上可以靠自己的双手生活。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能够幸福、快乐,我就很知足了。”
“爱也会疲劳,但是责任不会,这些学生就是我的责任。”张俐说。
责任编辑:孙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