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之名 共候花开
——疫情之下以母亲身份回归教学的心路历程
(安康市汉滨高中西校区 李紫薇)
2019年7月的盛夏,我做了母亲。自此,点滴岁月中开始饱蘸孩子的笑与泪,平凡而深刻。难以掩饰的身心疲惫和欢歌笑语的亲子时光在不断交错、并行着。
夜半时分,昏暗的夜灯映着女儿软糯圆润的脸颊,勾勒出藕节般的手腕、笋尖般的手指,就让人不由得心生爱怜,更会虔诚的希望她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初为人母后,才更明白一个孩子对于一个家庭的意义。同时身为老师,便更觉得肩头如负千钧。就如同台湾作家张晓风在《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一文中呐喊道:“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张晓风的呐喊声还时常萦绕在耳畔,顺应疫情的“线上教学”便如期展开了。每每忙碌一天,安抚女儿睡下后,我便伴着一盏小灯提笔研读教材,蹑手蹑脚打开电脑,轻声敲击键盘,设计线上课程。对于初为人母的青年教师,如何给困于家中的学生们提供优质高效的线上教学?这是一份不小的挑战,我欣然接受了。下面谈谈疫情期间我的所做、所感。
一、自我归零,重新出发
公元2020年,庚子鼠年伊始,各种灾难纷至沓来,让人们猝不及防。澳大利亚大火、非洲蝗灾、新型冠状病毒爆发……突如其来疫情硬生生的将我们从春节的愉悦气氛中拉扯出来。一时间,惶恐席卷内心,家人闭户谢客,而我看着刚满半岁的女儿,更忧心忡忡,生怕这可怕狡黠的病毒波及至这弱小的躯体。就在整日盯着新闻,忐忑不安时我接到了学校将进行线上教学的通知。我开始意识到,在这场疫情中,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将所有的负面情绪归零,正心安心,才能最快回归工作状态。只有我们学会正视疫情、科学防控、管理情绪,才能带领孩子们成长、成才。很快,负面情绪被充实的备课生活一扫而光,线上教学带给了我一次负能量归零的契机。
第二次自我归零则源于线上教学的开展。真正开始线上教学后,我发现如果仅仅依靠软件平台讲授课堂内容是完全行不通的,也就是说线上教学绝不等于照搬传统课堂。传统课堂中,由于教师与学生处于同一时空,师生可以便捷高效的进行实时交互。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甚至面部表情、精神状态来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教”与“学”相辅相成、浑然一体。而线上教学与之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教”与“学”在时空上分离了,那么线上教学的关键便在于教的行为和学的行为相互作用的程度和效度。我们需要将以往积累的一些传统课堂教学经验、教法学法暂且搁置、归零,再次拾起终身学习的观念来一探究竟。否则,即使我们精心研读教材、制作课件,呈现出条理清晰的知识,学生也极可能一无所得。尤其我们面对的学生群体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如何保证学生能够在教的行为引导之下,完成学的行为,达成学的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我阅读了一些有关远程教育的学术论文、资料作为理论储备,以便在实践中更好的指导教学。时刻谨记线上教学的关键在于“教与学的再度整合”,在实践中,充分保证师生交互、学生与学习资源交互、生生交互穿插进行。
二、就地取材,便是精彩
在充实了理论储备后,疫情下的线上语文教学,如何教?教什么?我认为首先应贯彻“大语文”观念,以便响应政府所号召的“把疫情、把灾难变成教材。引导学生真正与祖国一起成长,用成长的足迹踩踏灾难。”为这样美好的愿景添砖加瓦,教师责无旁贷。
所谓“大语文观念”即倡导我们作为语文教师重视学科的工具性之余,努力从课本中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健全学生完美的人格。结合现实情况,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自我介绍,拉进师生距离。
产假结束后,时逢疫情阻隔,我接手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班级。时空阻隔加之师生间的陌生与疏离,对线上教学极其不利。于是,我设计了一个饶有趣味、且富有语文味道的自我介绍幻灯片。开篇以我的名字李紫薇说开去,因为这个名字往往会让学生第一时间想到《还珠格格》中的角色名,甚至私下发笑。于是我以一组有趣表情包的作为开篇,幻灯片上写道:我知道,你们听到老师的名字,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还珠格格》亦或者安康市花,可是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对于我的名字,我有着更合理的解释。而后结合李姓起源、字辈族谱、引用《诗经·采薇》等方式解读自己名字,正面回应学生猜想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知识储备。另外,我还附上了自己最想珍藏的数张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毕业照,跟同学们讲述当时的情形,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暂不论是否达到尊其师才能信其道的效果,起码在正式开展线上教学前,呈现给学生一个有血有肉的、积极向上的教师形象。
(二)关注社会、弘扬浩然之气。
某省教育厅厅长曾在答记者问中提到:“在教学条件变化中,在交流空间变化中,把疫情、把灾难变成教材。”这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搜集资料后我设计了一个关于“疫情下的众生百态”的语文学习活动,展现疫情下的逆行派—医护人员,舍家为国;爱心派——爱心公益人士,热心助人;坚守派——保障民生,坚守岗位。引导学生珍惜往日里平凡美好的幸福,感恩那些替我们“负重前行”的“逆行者”,争做一个热心公益者,感恩坚守岗位的坚守者。课后要求学生完成一篇习作,讲述自己疫情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优秀习作在后台选为优秀作品后学生间也可以互相阅读、交流。这样不仅完成了线上教学中的师生交互,更促进了生生交互。多种交互方式的并存,能有效提高学生居家学习的效率。
另外,现今的学生们十分关注网络热搜时闻。我尝试着以解读日方捐赠防疫物资所附诗词为契机,贯穿诗歌教学。众所周知,日本捐助武汉,附上日本的偈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捐助湖北时,引用了《诗经》名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捐助大连时,借用王昌龄的诗句:“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样的拓展课堂,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品味诗歌古韵的同时、更在年幼的心灵中浸润下感恩的种子,可谓一举多得。课后,尝试布置一个课后探究题,探讨与日方所附诗词相比之外“武汉加油”这样的口号是否缺少文化内涵,显得粗浅?如果学生足够用心,“武汉”作为城市名称的文化底蕴,和“加油”二字的起源典故都会被挖掘出来。我相信,学生们“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这样的体验会格外深刻。
(三)延伸课文,活跃线上课堂。
“大语文”观要求语文教师努力从课本中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健全学生完美的人格。结合八年级下册中的一些篇目,适度延伸拓展,采取线上连麦、线下习作等方式活跃线上课堂,提高学生参与度。下面举几个例子:
借《桃花源记》引导学生讨论如果生活在东晋太元乱世中,你会选择隐于桃源还是勇敢入世?多数同学更倾向于入世,愿意投身社会、直面时艰,而非逃避隐居。再联系当下的疫情,学生们心中更会平添一份“匹夫有责”的担当,安心宅家不添乱的同时,立下努力学习、造福社会的高远志向;由诗经经典篇目《关雎》、《子衿》引导学生欣赏健康美好的恋歌、引导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知礼明理。犹记得线上教学时,我播放了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的一曲《关雎》,曲音刚落,学生们连连赞叹古风古乐之美,我相信居家学习的时光更需要这样美的洗礼与浸润;由《蒹葭》中“伊人”的多义性,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最美的风景都在追寻的脚步中,对学生们提出殷切期待:愿居家学习的时光中不要停止求学的脚步;
三、以爱之名,共候花开
我身在的学校、年级组、乃至备课组都是温暖团结的所在,因此这次疫情下的线上教学才能进行的有条不紊,秩序井然。以备课组为例,面对线上教学这个全新的事物,每个人发光发热,贡献所能,所谓“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备课群组里老师们欣喜时分享所得,困惑时及时讨论。线上教研从未止步,我的困惑总能得到其他老师们及时的解答。疫情期间,我们依然是团结奋进的学习共同体。
犹记得我的师父李丽老师产假结束后回归工作岗位,上完第一节公开课《雨说》后款款走下讲台。议课时鄢校长曾评价道:“李老师,你归来仍似少年。”师父听罢,眼圈微红。这番情景至今历历在目。人们常戏称女性“一孕傻三年”,真正做了母亲,才明白个中滋味。疫情之下,身为母亲,每当淹没于琐碎的家事、冗繁的工作时,我便叩问自己:“将来,我希望我的女儿遇到怎样的老师呢?女儿又会期望我成为怎样的老师呢?”叩问之后,满怀信心迎接新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在教师和母亲两个角色中求得平衡、共生、甚至相辅相成,是以后长期努力的目标,愿我归来也似少年。愿我们以爱之名,共候花开。
责任编辑:王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