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网剧《隐秘的角落》成为当之无愧的爆款。剧中总是考第一、外表看起来温顺沉默的“好学生”朱朝阳一路“黑化”,让人感叹:10多岁的孩子怎么可以“坏”成这样?网友直指,糟糕的原生家庭正是他“黑化”的罪魁祸首。同为热播剧的《三十而已》,女主顾佳14岁丧母,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全能太太,有人认为她是“勇敢走出原生家庭影响的典型”,也有人认为,是原生家庭导致她一直在承担丈夫“妈妈”的角色,导致“培养”出了一个毫无责任感的丈夫。
近年来,影视剧中原生家庭的话题屡见不鲜。它的每次出现,总能戳中不少人的痛点,激发起负面情绪。从《欢乐颂》到《都挺好》,都引起了大众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
难道我们中的大多数都生活在原生家庭的影响下?
专家指出,原生家庭并非贬义词,成年后遇到的问题不能全部归咎于此。
我们永远都是父母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如何走出原生家庭塑造的过去,面对现在与未来,是永恒的课题。经历过它,但未来可以选择不成为它,这才是原生家庭留给我们的功课。
过乖,也许只是缺乏安全感的本能防御
生长在离异家庭,父亲出轨后再婚,继母刻薄寡情,同父异母的妹妹骄横无礼;相依为命的母亲将他视为生命的唯一骄傲,无微不至的关心包裹着令人窒息的控制欲和操纵欲……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成为“坏孩子”似乎是一种必然。
为什么《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会“黑化”?上海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专家许静认为,母亲周春红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缺少合理宣泄,这种性格极大地影响到儿子朱朝阳。朱朝阳一面温顺驯服地扮演第一名的“好学生”,一面压抑无比,少年老成。他的乖巧和懂事是一种伪装,“小大人”的形象更像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防御方式。
“这种‘小大人’看上去非常会照顾人,很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但是从心理学来说,实际上是一个‘虚假自我’。‘虚假自我’有三种功能,一是通过服从环境的要求来隐藏和保护那个脆弱、敏感的真实自我;二是在家庭中行使照顾者的功能,照料母亲;三是替代环境所没有提供的护理功能。像朱朝阳这类孩子,由于家庭等种种原因导致养育失败而发展出‘虚假自我’,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情感,特别缺乏安全感。”许静分析道。
“毒父母”或许只是不会正确表达爱
是否爱给得足够多就好?在《隐秘的角落》中有一段著名的“喝牛奶”片段。母亲周春红给儿子递过一杯热牛奶。儿子表示“太烫了,过会儿再喝”,然而母亲却拿起来大口喝下,再次命令儿子立即喝下,直到儿子喝完才露出满意的微笑。在弹幕中,观众们纷纷评论:“可怕”“和我小时候的经历一模一样”……令无数观众感同身受的并不是一杯滚烫的牛奶,而是母亲对自己强烈的控制欲。
“毒父母”的概念由来已久,最初来自美国资深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的中文版著作《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她明确定义了两种典型的父母:在一些家庭里,父母为孩子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留下恐惧、责任和负罪感。后者就是对孩子过度控制、情感敲诈、情感勒索的“毒父母”。
青少年心理专家陈默分析,这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出了问题。“这是一种母子缠绕现象。”在陈默经手的咨询案例中,不乏此类现象。曾有一名母亲哭诉,外界看来品行不错的儿子竟然对自己拳打脚踢。详细询问后发现,母亲一直越过父亲的角色,对儿子的成长教育大包大揽,过度的爱挤兑了孩子的成长空间。孩子到了青春期后,想以拉开空间距离来解决恋母问题,所以就把门关起来不让母亲进来,不跟母亲说话。殊不知,越是不让母亲进门,母亲就越是要进来,越是不跟她说话就越是要骂人。
“婴儿时期母子之间有很强的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随着孩子的长大,理应渐渐拉开,到了青春期孩子就该转向依恋同伴,从同伴那里汲取成长的力量,但对这位母亲来说,她并没有意识到孩子成长的这个心理需要。她发现孩子在变化,总是担心他‘变坏’,所以不停地关心、叮嘱、说教。”陈默解读道,“这对母子就像藤绕树,树要生长,藤越绕越紧,挣不断,树死,挣断了,藤死。”
许静同样认为,相比离异,缺位的父亲加过度焦虑的母亲,这种家庭结构在教育中更容易出现问题。将孩子与自己高度捆绑,把生活重心完全交给孩子和家庭,这类母亲活得很累。在她看来,每个人都有被认可的需求,如果在其他地方难以满足,便只能在孩子身上放大,靠孩子证明自己。
原生家庭无法决定人生
从《欢乐颂》中发出“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宿命”感慨的樊胜美,到《都挺好》里曾与原生家庭决裂的苏明玉,再到用好成绩去争取父爱的“坏孩子”朱朝阳……许多从原生家庭中受伤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在微博上,关于“原生家庭能不能决定一生”的话题迄今已拥有4.7亿阅读量,讨论量更是高达8.4万。
我们从原生家庭中受到的影响会不会决定一生?
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有两重意义:既是塑造性格、人格的重要因素,又是进入真实世界的演练场。一方面,它的影响伴随人的一生,而另一方面,人终究要离开它进入真实世界。
专家认为,原生家庭对人的重大影响主要发生在幼年时期。随着人的成熟和长大,进入学校和社会后,来自家庭的影响会不断减弱,老师和朋友会对成长产生新的影响。“从人生长河来看,虽然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的过去,但是却不能束缚我们的现在和未来。好的亲密关系具有疗愈作用,通过创建新的人生经验和新的依恋关系,可以降低原生家庭的影响。”许静说。
“尊重和接纳自己永远是第一位的。”在许静的身边,很多经历原生家庭创伤的人接纳自己身上的问题,通过学习心理学、读书、参加家长工作坊、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等褪去来自上一代的某种延续和重复。
当我们从原生家庭中受到伤害后,余生应当倾尽全力避免成为上一代的“复制品”。经历过它,但未来可以选择不成为它,这才是原生家庭交给我们的功课。(本报见习记者 吴金娇)
责任编辑: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