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老师正在备课。
本报记者 刘枫文/图
9月8日上午10时,刚一下课,王媛就匆忙赶回办公室,为下午的《论文写作》课做准备。秋天明媚的阳光透过窗户,一半洒在办公桌上,一半洒在她的脸上。
王媛是西安翻译学院一名80后教师。今年春节,她和家人因疫情滞留湖北省黄冈市的一个小山村。为了不耽搁学生的网课进度,她在深山寻网、荒坡教学的故事从湖北飞到陕西,感动了许多人。
“整整70天!我都是掰着手指头过日子。盼着回家、盼着重返课堂。”回想起来,王媛思绪万千。
迟到的归期
3月28日晚上,经过近10个小时的车程,一路摇摇晃晃,王媛终于回到了西安的家。
为了这一天,她等了整整70个日夜。
“我们原本可以更早回来的。”王媛告诉记者,从全家接到解封通知到真正动身,中间耽搁了近一周时间。“大家都是着急往回赶,你们怎么还推迟了呢?”一开始,亲戚朋友都想不通。
原来,接到解封通知当天是星期一。“当时,我心里很矛盾。上学期,我带了两门课程,从周一到周五排得满满当当。如果选择在周内出发,就要向学校申请调课。这样一来,学生们的课程就要重新调整,很麻烦。”王媛告诉记者,经过多方考量,她和爱人决定分头行动,自己专心上课、备课,爱人四处奔走办手续。这样,圆满结束一周的课程后,王媛和家人赶在周末回到了西安。
当时,受疫情影响,西安市好多学校没有开学,继续进行线上教学。西安翻译学院就是其中之一。
“刚回来时,虽然也是在家上网课,但和在湖北黄冈的小山村相比,方便太多了。”王媛坦言,回到西安后,她上课的方式从音频变成了视频,整个教学过程也流畅了许多。虽然不能和学生们完成“等到春暖花开,我要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的约定,但每次上课,看着屏幕上学生们的笑脸,王媛就觉得很开心。
爱折腾的“媛姐”
扎着低马尾,化着淡妆,讲话温声细语,王媛给人的感觉既温柔又亲切。
可是,这个学生口中的“媛姐”,却有着一股折腾劲儿。
作为西安翻译学院翻译研修学院的教师,自2004年参加工作以来,王媛先后教授英语口语、英语翻译、口译听辨等多门课程。十几年来,除了正常教学外,她还经常做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参加比赛,不让自己闲着。
“每年,我们学院都会根据学生实际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这也要求我们不断转变教学模式。”更新课件内容、变换教学方式、重新制定教学方案……为了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王媛花费了不少心思。
在同事和学生眼里,王媛不仅“爱折腾”,还特别“爱揽事儿”。
平时,除了上课、备课外,批改作业对王媛来说也是一项“大工程”。“作业是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水平最直观的方式。根据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我会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纠错和辅导,这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帮助。”
正因为如此,每次批改作业,王媛都认真圈圈点点,再通过手机一对一发给对方。因疫情滞留湖北期间,她也克服种种困难,延续着这种习惯。很多时候,一天的工作忙下来,已经夜深人静。
因为工作繁忙,王媛更加珍惜陪伴家人的时光。“我儿子今年9岁了,上小学四年级。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早出晚归,陪伴他的时间很少。一开始他也会抱怨,不过现在慢慢理解了我的工作,这让我感到很欣慰。”王媛说。
对每一位学生负责
前不久,学校复课后,王媛重返校园,不仅见到了想念的同事、学生,也收获了许多鲜花和掌声。
今年5月,作为“敬业奉献”类好人,王媛登上了“西安好人榜”;7月,由西安翻译学院根据其真实经历改编的微电影《我在山头上网课》正式发布。校里校外,越来越多人知道了王媛的故事。
面对这些,王媛却显得很淡然。“我是一名老师,教书育人是我的本职工作。疫情期间,积极响应学校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克服不利因素为孩子们上课,是我应该做的。”王媛说。
偶然也是必然。对同事和学生来说,王媛在荒坡上上网课的举动并不意外。
“平日里,王媛老师就像一个大姐姐,课堂上带我们练习英语演讲、分析热门电影台词,变着法儿提高我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课余时间,我们每次向她请教问题,她都不厌其烦地讲解。生活上遇到问题了,我们也喜欢找她谈心。有她在,就觉得很安心。前段时间,王媛老师在荒坡上上网课的举动,让我们很感动。她就是这样,凡事都为我们考虑,自己再苦再累也不说。”学生王怡萱说。
又是一年教师节,王怡萱有了别样的感触。“正式开学后,再上王媛老师的课,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教师节马上到了,我希望王媛老师能够开心、健康,取得更多教学成果。我也会珍惜学习机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不让王媛老师失望。”她说。
责任编辑: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