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尘泥,谁人之过
安黎先生《那些家长》阅读随感之四
陕西 鹿丁联
读完这一章,我的心情和安黎先生一样:沉重,悲伤,无语。同情之外,更多的则是心灵的叩问。一个正值灿烂年华的青春女孩,一个门门功课均优的名牌大学生,竟纵身一跃,梦断黄泉!这究竟是谁人之过?一个巨大的问号,叩问着世道人心,也叩问着现代教育。
安黎先生满怀着悲悯同情与不忍,费心劳神地从悲剧主人公的亲属那里,将零碎的片段复原给众多的读者,期望引发人们去思考,去探究,并希望人们以此为戒,别让悲剧重演。
安黎先生严肃地说:“这是一个典型的‘望女成凤’的悲情故事”。母亲高雅芬,本来有着一份相当体面的工作和相当稳定的收入,但为了孩子她和丈夫意见相悖,选择了离婚和辞职。二本院校毕业的她,有很多不甘。于是,和上一章中“钢琴父亲”一样,把自己人生的失落和缺憾全压在女儿林月丹肩上。她铭记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忠告”,在女儿一岁时就开始了早教。听英语磁带,听古诗讲座,女儿撒尿时耳旁都要放着播放器。功夫不负有心人,“林月丹四岁时便唯母亲的眼色是瞻,依母亲的指令行事”。在幼儿园里极为出色,“认识六七百个汉字,计算百位数内的加减乘除,背诵百余首诗……”自负强势的母亲高雅芬也因此赚足了面子。当然,林月丹读的是全市最有名气的小学、初中和高中,辅导班最多时一周高达十二个。考试排名几乎包揽了第一二名,有次参赛拿了个三等奖,竟挨了母亲的一记耳光。……
如此优秀的林月丹,就这样被强势自负的母亲关进了笼子。母亲高雅芬“包揽了她的一切,垄断了她的一切。在母亲的监控下,她像一只颤抖的小鸡,不敢越雷池一步:既不敢在学业上有丝毫的懈怠,又不敢和亲生父亲建立亲情联系,更不敢向心仪的男生传递爱意。甚或连仰慕的名星照片都不敢装进口袋带回家中!”
再看,林月丹就读的康吉中学,“其实就是一座考试集中营”。“体育课取消,一切文艺活动取消,从早到晚,课程排得密密匝匝的,自习也排得密密匝匝的”。“所谓的自习,不是背诵,就是做题。学生不能左顾右盼,不能交头接耳,甚至不能仰头思考,否则就会在班主任鹰一般的巡视下受到点名批评。”
可以说,林月丹的人生,写满了学习学习再学习,填足了考试考试再考试。她纯粹就是一个学习容器一架考试机器。“她废寝忘食地学习,连大年初一都不能踏出家门半步。那个春节,母亲像一只蹲在一旁的猫头鹰,目不转晴地盯着她,一副虎视眈眈的模样。在长达三个小时里,只出去过一次,和邻居吵了起来一一斥责邻居家孩子放鞭炮和戏耍声音过大,影响到了她的学习”。可想而知,林月丹的生活多么单调,孤寂,压抑,甚至恐惧。没有朋友,没有娱乐,没有笑容。有的只是单亲母亲的操控、监视盘问和争吵;有的只是畏缩、惧怕和不安。她需要多么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来抗击如此巨大的压力?!
作者在叙写林月丹的人生遭遇时,笔调极其冷峻而客观。冷峻客观的笔触下,是悲悯的同情与惋惜。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初中时期的林月丹,因为精神上缺少关爱,与同龄人相比,已经不是个健康人了。正值青春期的她,仅仅对一帅气的男生有点好感。母亲发现后,便会在饭桌上盘问:“今天见王思源了吗?你和他有没有交换眼神?”并在学校打听,找男孩母亲,要她管好自己的孩子,告诫林月丹:“不要见个烂苹果就想冲上前去咬上一口。”不仅如此,娘俩还因此大吵一架,加上期中考试成绩的跌落,“林月丹被罚跪了整整一个通宵,直到第二天清晨昏倒后被救护车走拉走。
而由此引发的转学、父母打架风波,使长期压抑的林月丹,“好想痛哭一场,用哭来表达抗议,也用来制止战争。但都没能挤出一星星的眼泪,最后竟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并扔给父母一句带有鄙视的话语:你们真的很无聊!然后就缩回自己的房间”。这段镜头般的描写,传递出来了多少信息!乖孩子林月丹,竟欲哭无泪,笑了起来!这情景,就像铁钩子一般地挠抓着读者的心灵,撕心裂肺地疼痛难忍!那“鄙视”的神情和话语,那“缩回”的动作,也犹如电影镜头般地定格在读者的心间,锥心痛肝!长期生活在“固执倔强只认死理”的母亲高雅芬身边的林月丹,不抑郁才不正常呢!仅仅是为了让女儿少看几眼那个男孩,她便小题大作,“防患于未然”,卖房,转学……甚至为了转学,“哭着哀求,跪着不起”,没了尊严,失了人格,“身体横在校门口,死缠硬磨”……在这样的母亲的摧残下,林月丹的成绩竟然还一直遥遥领先,我们不能不佩服她那强有力的抗压能力与坚韧!
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林月丹又是极其脆弱的,甚至还有点恶毒。作者多次冷峻地叙写她对学习的心理冲撞:母亲催促她读英语卡片时,她“表面上装着背诵,但其实却心不在焉。母亲不断重复的话语,总让她有一种羞愧感。她恨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拆散了父母,也耗尽了父母的钱财。她时常有一种一头撞死的心理冲突,从而换得一了百了。”还有一次,“林月丹躺在母亲的身旁,不无恶毒地想入非非:这个可恶的寡妇,为什么上天就不能降临给她一场大病呢?只有她病倒在床,躺在医院里动弹不得,自己也许才能轻松几日,并暂时摆脱她的捆绑”。这种叙写,把林月丹对母亲的仇视和诅咒的心理展示得淋漓尽致,也为林月丹的抑郁轻生,躬身一跃,花落尘泥作了铺垫。
可怜悲伤抑郁的林月丹走了,和她生前一样,走的孤寂忧伤恐惧,走的令人心酸痛彻心肺!她那躬身一跃的弯姿,留给人间的何其惨烈!何其悲催!她将永久地敲打着人们的心扉!花落尘泥,谁人之过?当然,自负强势偏执的母亲有着推卸不掉的责任:是她,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女儿的快乐、自由和追求;是她,断绝了女儿对友情、亲情的向往与渴望,在孤寂忧伤中偷度人生;是她,让女儿备感生存的艰涩生命的无望!还有那引发不合理竞争的教育大环境:是它,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舆论,威逼着千千万万个高雅芬般的家长们,殚精竭虑地奔跑在补课辅导的队列中;是它,携领着成千上万个家庭赴宴般地冲向高考的独木桥;是它,协迫着教师们鹰眼似地追踪着学生学习之外所有“不良”的举止,扼杀着青春学子四射的激情……我想,诸如此类的思考与拷问,还会很多很多。人们在悲叹叩问的同时,将会从中吸取着教训!这或许正是安黎先生叙写此章的初衷。
2021年3月1日于长安家园
作者简介:鹿丁联,西安市灞桥区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作文教学辅导名师。在《西安晚报》开设高考作文辅导专栏十二年。有数百余篇散文文学评论见诸报刊。2020年10月号《华文月刊》封面人物、重点推出作家,被誉为“文学青年的启蒙者”“语文教师的榜样”。著有散文集《教育、文学与我》(待出版)。
《华文月刊》杂志常务副主编、《陕西文学杂志》副主编、《陕西文谭网》策划李印功推荐刊发。
责任编辑: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