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袁隆平传》
——深圳市原文联主席 张俊彪
文学的主要价值和功能,应该是教育、启迪和审美。郭久麟先生撰写的《袁隆平传》(2016年4月西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就是一部具有教育和启迪作用的优秀长篇传记文学。袁隆平是享誉中外的杂交水稻之父,是地球人的食粮功臣,华国锋说他就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神农。像我这样出生在共和国建立初期的人,以及我们的上一代人,乃至比我们稍晚出生的一代人,几乎大都经历过建国初期艰难岁月的饥寒考验和砥砺,深刻地体悟过饥饿的味道,当时的人们,相信都将吃饱饭作为一种美好而又遥远的梦想。袁隆平和他的学生、助手以及农业科研团队,绝大多数都有过与大众一样相同的饥饿记忆和体验。因而,袁隆平和他的众多学生助手们,从青年时期便心里萌生了一定要让中国农民吃饱饭的宏大理想和高远抱负,并为此而奋斗终生,而且很早就兑现了愿望,不仅让中国人吃饱了饭,吃好了饭,也让世界数十个国家的数以亿计的民众吃饱了饭,真可谓是行了普度众生的大德大愿。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政府和百姓为袁隆平塑像,为袁隆平立传,为袁隆平颁奖,我认为全世界不论为袁隆平做什么,都与袁隆平让地球人吃饱饭的伟大创举和无私奉献是无法形成对比秤量的。袁隆平的人格,袁隆平的精神,袁隆平的灵魂境界,袁隆平的智慧毅力,都令我反复不断地想起佛经里的一句话:“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郭久麟先生古稀之年为袁隆平立传,将这样一尊精神与灵魂的雕像确立在国人与世人的心野天地里,本身就是一桩功德。袁隆平就是国人乃至整个地球人学习的一个光辉榜样,正冠的一面空灵镜子,修行的一把水晶尺子。
读这本书,就是要确立一种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人格典范
袁隆平的祖上是望族,他由林巧稚接生降临在北京协和医院。父亲是抗日名将的上校副官,母亲是英语教师。不论居室大小,母亲一年四季都会采来当季的鲜花装点屋内,带幼年的他去看外国电影,让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熏陶。但因生逢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国破山河碎,家亡人流离,他随父母逃离战火,颠沛迁徙,饱尝了日寇侵略者对中华民族强加与制造的灭顶灾难,同时也激发了他幼小心灵爱国爱民的无比深情,并且延续在了他的整个人生中。他亲眼目睹了战火中遍地的难民与饿殍,耳濡目染了母亲的慈善与纯洁的爱心,这种教育深刻到令他终生难以忘怀。一次坐木船溯江躲避战火灾难,赤裸的纤夫在岸边艰难跋涉,身弯如弓,冰冷的纤绳深嵌在无肉的皮骨之间,她的母亲坐在船上,将一件旧衣撕开缝成几个绳套,吃饭时缝在纤绳头上作为纤夫们的肩衬;母亲见一位老纤夫将饼子只吃了一半,另一半藏在破衣兜里,经询问才知他的妻子死于日寇炮火,一对幼小儿女在家嗷嗷待哺,母亲即刻拿出一张饼子送给他,嘱他带回家给孩子吃。也就是这一刻,袁隆平立志将来一定要为父老乡亲吃饱饭而奋斗不息。
他以优异成绩读完中学,考入战时迁至重庆的复旦大学。父母一心希望他发挥优势选择数理化专业,但他一心要为农民的吃饭做成一番大事,毅然选择农科专业。大学毕业后,因家庭的政治背景而被分配到湖南一个偏远小县的农校任教,同窗学友为他惋惜,父母也不放心他一人远行,他却认为,学农的不去农村,怎么为农民服务,怎么实现让农民吃饱饭的志向?他一人上路,坐火车,转汽车,开启了一边教书育人,一边科研育苗的漫漫人生求索之路。没有科研经费,没有科研设备,没有科研资料,他克服重重困难,开始了玉米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的杂交育种试验,直到有一次他在野外偶然发现了一株杂交优势的野生稻株,一瞬间灵感闪烁,产生了杂交水稻试验攻关的念头,并将自己的课题报审。当时的国际著名科学家,国内农作物杂交权威人士,都认为水稻是自体授粉植物,不具备杂交条件,不可能获得成功。但袁隆平坚信自己的科研选择路径,并对国内外某些专家权威的论点产生怀疑,提出异议,论据便是那株野生杂交稻株的客观存在。既然课题不能立项,当然没有经费,没有设备,没有资料,什么都没有,他依然坚持走自己的科研之路,连自己微薄的工资都不得不贴补在杂交水稻的科研之中。
杂交水稻科研一波数折,风毁,水淹,虫害,鸟啄,更有“文化大革命”中的人祸……他带两个学生,经过多次杂交育苗,最终获得珍贵的数十粒稻种。没钱买育苗的花盆,就去花盆厂找来四十多个残缺裂伤的报废花盆,好不容易将种子育成稻苗,却被红卫兵全部砸毁,幸好两名出身好的学生事先在河沟里藏了四盆,保下来薪火相传的珍贵种子。又一次在一小片地里试种杂交水稻,当秧苗长出一尺多高时,一夜间被人全部拔出丢在一口数十米的水井里……他第二天发现后,即刻下到刺骨的井水里,捞出漂在水面的几株稻株,水底的已经沤烂坏死了,但总算又从深井里捞出了杂交水稻的希望。在海南高温的稻田边,他带学生和助手,砍下椰杆铺在地面,椰叶铺在椰杆上,再铺上自带的被褥,大家睡通铺,轮流做饭,连续十六天冒着高温,蚊虫成群,蚂蟥爬满了双腿,水蛇眼镜蛇随处可见,最后晕倒在泥水里,硬是在稻田里大海捞针一样找到了需要用于杂交的一棵稻株……杂交水稻终于成功了,逐年推广在国内大面积种植,在世界数十个国家也获得大面积推广种植,近年亩产已越过了一千公斤大关,让国内和世界数十亿人吃上了一代更比一代优良的杂交香米……
袁隆平心里时刻装着农村,装着农业,装着好多亿人吃饭问题,所以他才能够如此的拼搏,如此的奋斗,如此的忘我工作。他的这种奉献精神,令人掩卷深思,无法忘怀,终生受益。
读这本书,就是要修行一种大爱无疆、至诚至善的崇高心境
袁隆平爱祖国,爱人民;爱国是报效国家,在国际上为国争光;爱民是研究栽植出杂交高产优质稻谷,让中国农民,让天下百姓,全都吃饱饭,吃好饭。
他爱亲人,妻子邓哲重病昏睡十多天,他在病床前守候十几个昼夜,直到妻子苏醒。他爱父母和岳母,父亲、母亲、岳母均由他妻子照顾行孝,直到先后一一逝世。为了不让他分心,安心在外地带团队攻关攀峰,妻子均未在老人病危时告诉他。他每次回家,跪在亲人灵牌或坟前痛苦追思,连磕响头,直至额头出血。他爱同事,爱学生,爱助手,誉为他科研团队的八大金刚、十三太保、五朵金花等享誉国内外的农业科学家,都是在他的悉心帮助、指导、呵护下,获得了重大科研成就,但他一是坚持不挂名,二是坚持不参评授奖,甚至在公开的学术会议上将成果全部归功于个体研究者;为了让学生和助手在重大评奖中独占鳌头,他坚持压下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不上报不参评。他爱事业,终生都为杂交水稻科研事业在呕心沥血,将全部的心思、全部的精力、全部的智慧,全都倾洒在了这一造福人类的吃饭事功上。
他不论在国内的奖台上,还是在国际的奖坛上,发表的获奖感言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这样铿锵有力、铮铮作响、澄明闪亮的几句话:“这个奖,归于我的祖国,归于我们的党,归于人民,也归于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和我们的团队!”
百爱孝为先,百事诚为上,百姓粮为纲。一个不孝的人,不可能忠国报国、爱民为民;一个不诚的人,不可能成就功在国家、利在百姓的千秋伟业;一个无粮的国家,不可能出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袁隆平,一个已是万人敬仰的知识分子科学家,一个必将万世传颂的平民百姓科学家,他集大忠、大诚、大孝、大爱于一身,方才成就了杂交水稻,让中国、让世界不再为人口增长、耕地减少所造成的粮食隐患而纷扰、而焦虑、而危机!
读这本书,就是要提升一种 知恩感恩、思恩报恩的道德灵魂
知恩方可感恩,思恩方可报恩。小恩在家庭,在亲人,在师友;大恩在国家,在民族,在人民。知小恩者必感大恩,识小恩者必报大恩。中国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开始强起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美德、整体素质即道德精神灵魂也必须同步站起来,富起来,更要超前强起来。
袁隆平一生倾情献身于他所热衷的杂交水稻事业,不计名利,不问薪酬,不思荣辱,不怕艰苦,不惧失败,不受诱惑,一心一意要研究栽培出杂交水稻,全心全意为农村服务,为农民服务,为农业服务,让人民吃饱饭,吃好饭,有尊严地生活,以此来回报国家、民族、人民和亲人师友对他的养育和栽培之恩德。
他的杂交水稻获得成功,却和他的学生助手一起被当时评聘高级职称的条条框框关在门外。他对学生助手说,有职称我是搞农业科研的,没职称我也是研究杂交水稻的;他已是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却接连三次报评院士未果,他也是平淡地说,我搞农业科研杂交水稻,不是院士我也在搞;他将多年来国内国际的奖金先后捐赠给他的家乡,他的小学、中学、大学,以及他设立的基金会和评奖机构,就连他在国外进行科研指导、讲学和培训农科技术人员的薪酬,也是或上交单位,或捐赠社会,或用于科研创新;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因为家庭问题而受到批斗,他的妻子说:你从来没有做过一件伤害国家和别人的事情,不要怕,大不了我和你一起去农村;他结婚多年仍住在一间单人宿舍里,多年后已是两个孩子了,才搬进两间由洗澡堂子改成的阴湿居室里,连外国人看了这位大名鼎鼎、功绩赫赫的科学家的家,都是惊讶得咂舌连说想不到他的居住条件这么差;他去国际上或领奖,或讲学,或参加国际学术大会,坐着汽车火车搭着公交车去赶站点;他去东南亚一些国家帮助指导杂交水稻种植,和学生助手一起住在条件很简陋的大房里,学生从他的抽屉里一次抓到六条眼镜蛇;他的杂交水稻株苗被多次毁坏,科研面临多次失败,他的妻子说:你不要怕,只要你人还在,什么都不怕,接着干;他和他的多位学生及助手,都先后被国外农业科研机构以极高的优厚待遇与薪酬留聘,他说:我的国是中国,我的家在中国,那里才是我搞科研的地方,我首先要让那里的百姓吃饱饭——这话也是他送给学生和助手的忠告……他在父亲、母亲、岳母的坟前追思时,他的妻子邓哲说:你不要太难过,太自责了,你把杂交水稻搞成功了,就是对老人家尽了最大的孝道……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的:“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他如今已年过八旬,早已按规定不能申报科研项目和经费,也不能带学生,但他感念祖国,感怀人民百姓,他还是奔波在大江南北,国内国外,在田地里看稻苗,数稻穗,搓稻谷……他依然从水田里赤脚上路,赶到实验室指导青年学子们开展分子学杂交水稻试验,登上讲台授课培育青年农科新人……
袁隆平是中国近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亲历者和推动者,而且他始终立在潮头,站在峰顶,处在核心。他说要诚实做人,扎实做事,教书育人德为先。老百姓也说,饮水不忘挖井人,吃米不忘袁隆平。袁隆平仍然在说,他还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总而言之,一部洋洋洒洒的《袁隆平传》,全部内容都是在告诉世人:袁隆平,心在中国人民吃好饭,志在天下百姓吃饱饭。这是多么博大的胸襟,多么深阔的情怀,多么无边无量的功德啊!
来源:《华文月刊》杂志2021年4月号
作者简介
张俊彪,陕西省旬邑县人,1952年生于甘肃省正宁县,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创会理事,中华全国青联委员,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一级作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历任甘肃省委宣传部、组织部、办公厅专职秘书、副处长、代处长、处长,甘肃省及兰州市青联常委、副秘书长、副主席,甘肃省青年文协副主席,甘肃省文联专职副主席,1992年初调任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创会主席,深圳市委宣传部巡视员,深圳市政协常委、文教卫体委员会主任、科教卫体委员会主任、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等职。主要文学作品有长篇《幻化》三部曲(《尘世间》《日环食》《生与死》)《曼陀罗》《省委第一书记》《鏖兵西北》《血与火》《最后一枪》《山鬼》《没有陨落的太阳》等29部,主编《大中华二十世纪文学史》(五卷)和《大中华二十世纪文学简史》(上、下卷)等大型史典10多卷,共约1000多万字,中华书局出版20卷《张俊彪文集》,作品先后获国家和省级文学奖19项。
责任编辑:米多